OB视讯 > 教学资源 > 教学反思 OB视讯教学反思

OB视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集体备课显得特别重要。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和研讨,这是提高备课质量、节省时间的最好的方法。我们要确实做到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次备课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同时强调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制作课件,让师生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OB视讯教学反思(图1)

  2、新课程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和活用教材,但是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冷落教材。四个省份的课改实验区唯一政治教材统一采用人教版,所以在重视教材的前提下用好教材,学会拓展教材,但是不能过早、过多和无限地补充教学内容。

  3、活动设计中,要从新的教材观、学生观出发,并且结合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遵循相应的科学性、操作性、开放性等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使活动课更具有实效性。

  4、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认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不确定因素将大大增加,这对我们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形成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做“教书匠”,更要做新课程的“研究员”。我们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自觉地更新观念,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教育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之中,与时俱进,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例。

  “三三式”主题教研活动,第一次执教老师上课后,我和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重新钻研了教材,课堂上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怎样创建多维互动的有效课堂,对其重新定位思考。

  《颐和园》这篇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采用了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是四年级写作的一篇好范文。所以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感受颐和园的美以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方法,采用的是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目标定位以后,我确定了上课思路:上课伊始,由同学们交流预习效果,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从而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接下来,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画出游览示意图?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然后深入理解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打算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我以长廊一段为切入口,作为学习方法重点指导:先找景物,再找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感情,在学生掌握方法后,以小组合作形式游览第二、三站,学习万寿山、昆明湖段落,目的是体现扶与放。自主互动的教学模式虽说进行了一学期,但为了使这次教研活动中充分体现我们的实验成果,真正体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怎样组织小组学习使小组学习有实效。对于合作学习,课程标准这样定义:“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为此,在合作学习前,我提出了学习要求:

  1 、自由选择万寿山昆明湖两处景点中的一处,进行小组学习。(1) 学习万寿山部分的小组思考:在万寿山脚下抬头望,看到什么?在山上看到什么?(2 )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点?

  2 、小组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展示方式,准备学习成果展示。课文中有以下几处训练点:(1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雄伟壮丽的句子。(2 )描写昆明湖精美的句子。教学设计时我准备把这两处训练点在学生展示该部分的时候,进行点拨、引导感悟。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体会到古代园林艺术的成就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关于文章的结构,我本打算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可是由于教学时间不充足,目的没有达到。

  反思本节课,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生生互动的局面,尤其评价时,学生之间体现了有效的互动,但也有遗憾:

  1 、给学生提供应有的指导不够,没有实现师生互动。学生在画颐和园的游览示意图时,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互动,然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我没有走进学生中间做必要指导。设计游览示意图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 、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小组学习时,有的小组没有真正的投入,由于分工不明确,小组中思路快的同学,能在小组中得以交流,而思路慢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交流,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汇报了,给这一部分学生留下了遗憾。

  教学预设小组展示时,比如万寿山的雄伟,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打算在学生展示时,引导学生读悟,体会万寿山的雄伟。还有昆明湖这处景点,课堂上,在学生展示时,是采取感情朗读法展示的,昆明湖的精美学生有一种隔靴抓痒的感觉,当时我想在此处,进行赛读的方式,然后联系“滑”字的妙用,再看图片,从而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昆明湖的静美,把学生融情于景,那么教学效果肯定是理想的。但由于个人的教学机智不够,预设的环节在小组展示时没有体现,又一次留下了教学遗憾。

  我班幼儿对过生日充满了兴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就利用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的目标是经过为丁越小朋友过生日,让幼儿了解生日的意义,并经过该活动学习分享。我充分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一份神秘的礼物引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好奇,再变出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将幼儿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活动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儿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对于发言积极、表现较好的幼儿,我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并会让丁越小朋友亲小朋友一下做为奖励,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当秩序稍乱时,我会用和丁越小朋友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都很高。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的,所以,活动时的秩序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偶尔幼儿也因为急于抢答问题而站起来,或在讨论问题时声音较大而略显嘈杂,此时我会用轻声和越越耳语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到达安静的效果,所以,整个活动进行地较为顺利。

  过生日是幼儿原本就十分喜欢的,再加上这次是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也是第一次为其他小朋友过生日,所以,幼儿们对活动更加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互送礼物并祝生日欢乐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够主动大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个别较内向的幼儿在教师与其他同伴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走过去。经过此活动,幼儿懂得了生日的意义,认识到自我长大了,并学会了关心同伴,与同伴分享食物和游戏的欢乐。幼儿的语言表达本事也得到了提高。整个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的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忙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与人分享。

  《微笑》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语言简洁自然、纯朴真实、意蕴幽长。作者以诗歌的形式,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

  备课时,我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挖掘出诗文的内涵?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怎样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静下心很久,还是决定抓住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

  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知道微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作者从一个简单的表情——微笑,告诫人们应该相互理解、和谐共处,也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可谓“小命题中蕴藏着大道理!

  5、与单元主题“礼物”相结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微笑是送给他人一份最好的礼物!呼吁学生在生活中传递微笑,送出这份特殊的礼物。 回顾本节课教学,自己仍有许多不足:

  因为考虑到是一首诗歌,因此只设计了一个课时进行教学。我想若能把这首诗歌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会更好。

  4、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发现孩子的朗读、批注、合作等需要再加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认真研读教材;合理把握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评价、激励;组织好“独学”、“对学”、“群学”……总之,语文味十足、生动活泼、删繁就简、真正高效的课堂是我不变的追求!

  大家普遍认为,写教学反思最大的问题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为什么大家找不着值得动笔的心路历程呢?我想围绕“写教学反思的材料从哪里来”这一主题,把自己写教学反思的体会跟大家说说。

  能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受传统观念、权威教条的束缚,敢于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当我们实施这些重组教学内容时,会发现有太多的对比性理性认识和困惑,这些便是写教学反思最好的活材料

  新课标倡导许多基本理念,落实新理念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领悟、实践、反思与提升。如果我们还在过去习惯的轨道上奔跑,就难于实施新课程要求,即使每节课所倡导的反思,不需要很长的文字,不需要新鲜名词术语,也会令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和负担感。其实,理智地利用学校公共资源实践新课程,服务自身的成长,享受成长的快乐,演绎教育的人生,很划算,一点也不累,教学反思的材料便会滚滚而来。

  当前大多数课堂的弊端之一便是教师对于课堂的过度控制。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心灵上有安全感的课堂,同时学生还高度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反思与总结了学习过程,适量监控自我认识活动,而教师也不囿于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关注学生眼前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处境、学习的需要与感受,关注不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主权和主动性得到尊重,学生的观点、创意和合理要求,将层出不穷,如果获得教师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反思就不愁话题内容了。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课堂教学五环节论在我国影响至深,它的立足点是“教师传授”和“巩固练习”,目的是按照教师的规定“打基础”。现在这个五环节精髓与时俱进地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演绎模式,不再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必将对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反思变化了的东西最容易。如,一般新课的学习,常安排一定的时间复习旧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新旧知识联系,温故而知新,而且能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但是切忌复习时间过长,内容过多,而应做到短时高效,平中见奇,快速反馈,即刻人题。

  需要说明的是,重组教材、落实课标基本理念、开放课堂、变革教学环节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以上只是为了叙说的方便而硬性划分的。其实,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为教师的教学反思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头脑中始终有写教学反思的意识存在,随时都可以找到写作的材料。

  教学本文已经多次,这次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船长为什么与船一起沉入深渊?”老实说,每次教这课,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同学质疑,我也就不想深究,怕学生会觉得哈尔威牺牲没啥必要。但这次不同,有学生问:船长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入大海?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机会逃生。如果我们从课文文字上来看,20分钟逃生的时间够了,而且船上其他船员都与乘客一起安全撤离了,按说船长也完全可以撤退。此时的我,真有些担心,怕讲不好会影响学生对于雨果笔下的这位英雄船长给他们留下的高大形象。但是事实是:我们真不能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绳伟同学很快举手:“我想哈尔威船长和诺曼底号之间有深厚的感情,我想从这艘船诞生起,船长就和它在一起。在船长心里,它是战友,是亲兄弟。所以他才会选择和船一起沉入海底。”宋思雯说:“在哈尔威船长心中,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他是不会抛弃诺曼底号独自逃生的,表现他忠职守”学生的回答真精彩!

  由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也并不是什么事都要我们老师、家长越俎代庖的。他们脑子灵活,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比我们快,好记性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望尘莫及的。因此,我们做教师的.。一定不能再用老眼光来审视学生,因为今天的小学生真的不容“小看”。我们要与时俱进,用现代的眼光,依据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研究他们。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开辟新的教育捷径,少走弯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课的段落大意提取并不难,经过充分预习的他们完全有能力把握,因此我将其安排在检查预习的环节。由于刚由新老师上课,又是第一节,学生似乎有点紧张,发言不够积极,我呢,便在说出“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后掐断,进入字词的检查,本打算权当做了解他们的基点,待抓住最后一节的学习后再借助板书将“花影及引起我的幻想”顺便补充进去,随之小结一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再说,读词语难度系数不太高,可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情绪。然而,实际的效果没有达到预设,给人的感觉是没在意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此中的遗憾会给以后的教学以提醒甚至强化。

  再次,正如陈所长提出的,本节课没能从宏观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或者团队成员能适当引领一下,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有人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是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通过几次听课,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实践教学,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在我的课堂中充满了和谐和欢快的氛围。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少用评价的语言。多一些激情来面对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平等的、轻松的和学生相处,据我观察,学生对高高在上的老师只会避而远之,更不会说喜欢,不喜欢我,又怎么会喜欢我的课呢?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话不是真理,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课堂上的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学设计和教材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还要加强和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课堂的常规也非常重要,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视野下,还能和每个孩子有眼神的交流,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孩子。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重要条件,所以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记住,决不能误导了学生!

  这节课我选择的是语言活动,中班的故事《微笑》。一节活动下来,我几乎是按照我的活动步骤进行,整个课堂气氛温馨,幼儿与我的呼应也很多,幼儿大多都能够掌握知识点,整个活动下来没有太大的差错,但也有值得我去改进的地方。

  为了使我的活动完成的更好,我总结出了以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方面,我是从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教学细节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是从教学准备上,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我需要使用圆形卡片和彩笔,由于没有太多的经验,没有准备周全,导致对时间的延误,这样一个一个的分发给幼儿,浪费了不少的时间,这是我在教具准备上的一个失误,没有做到想细想精。在一个就是在动物图片的出示过程中不是很方便,通过尝试之后我想应该有更新颖的方式出示图片,可以采用在图片上拉上线的方法出示我想会更加的方便同时也会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兴趣。

  第二是从教学环节上,在第二次讲述故事是我当时设计的是分段讲述并向幼儿提出问题,结果我可能是有点紧张的缘故吧,我把故事的整遍都讲下来了,这样一来幼儿很难记住我先前提出的问题,幼儿回答的有些难度。还有就是在角色扮演的环节,我应该在表演之前向幼儿讲明表演的要求,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如果再去告诉知道幼儿怎么做就会影响幼儿的情绪,使角色表演就不会很完整。

  第三是从教学细节上,首先是在导入的部分,我的言语上的引导不太恰当,这样会给幼儿造成负面的影响;其次就是在第一遍讲述故事的时候不应该放背景音乐,我刚讲述故事音乐起,我发现幼儿不会注意我所讲的都会去注意我播放的背景音乐,这样做会很大程度上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最后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经常我会对不同的幼儿说一样夸奖幼儿的话,这样是没用的夸奖,我要注意一些语言的运用技巧。

  以上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今后慢慢改进的方面。我想通过我不断地反思、改进、总结、改正,整个活动会变得更加的鲜明,会更加的清晰、完整。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达到我想要的好的效果!

  这一次综合实践课,从结果上来看是相当成功的,纵观这一次综合实践课的经历,静心反思,有了如下的一些感悟。

  ——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努力探究自己的目标,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不断的超越自我。只关注学生,而不关注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不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就可能走向肤浅。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评价旨在促进发展,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它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在评价时教师必须有很好的评价意识: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实践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2、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此次活动,我们把最终的评价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等形式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客观性。同时,评价过程注重终端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3评价结果的`激励性。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视差异,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张扬,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纵向评价过程反映出来的进步。并且,老师有意识地放大实践中的体验,淡化最终结果,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体会收获的广泛性,增强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注重活动组织的严密性。这一节综合实践课和以往的主题活动一样,我们经历了前期准备、调查研究、汇报交流、宣传展示四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环环内容充实,节奏适当,有效地实现了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的预期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我们来说是新课程,没有更多的、现成的方案可以给我们参考,一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地去探索,修正与完善,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获得螺旋上升,把综合实践课程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

  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识字 8 》是形声字归类识字。教材由插图、四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儿歌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插图中的卡片 “ 包 ” 、 “ 火 ” 、 “ 艹 ” 、 “ 饣 ” 、 “ 氵 ” 通过组合拼图具体地告诉学生, “ 包 ” 字可以分别与四个偏旁组成新字。接着第二部分是一组 “ 包 ” 为声旁的形声字及其组成的词语:书包、花苞、饱满、火炮、水泡,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区别字形,防止混淆,提高识字效率。第三部分是一首儿歌,儿歌中的一些生字就是从该组形声字中选取的。这就为学生识字、理解字义提供了语言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识字效果。

  新课标要求: “识字教学在教学实施上,提倡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以增加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 “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加上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接触过两个形声字归类识字的内容,已有一定的识字经历。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一个组 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不但学会了本课知识,而且感悟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激发了识字的兴趣,初步培养了学习汉字的能力。

  在识字部分,我由“包”字引入本课的学习。虽是本课的生字,但学生显然对这个字并不陌生。于是我追问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个字的,并及时肯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字学词的方法。 叶圣 陶老 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 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变成学习“语文书”。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与生活“链接”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这篇识字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在比较认读中体会并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OB视讯,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快乐游戏,领悟规律”的方法。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过,“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送字宝宝回家”的游戏,突出了识字的趣味性,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此过程中,我通过一个问题“这四个字长得那么像,你们是怎么区分他们的?”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形声字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像这一类的字,一部分偏旁表示字的意思,另一部分偏旁表示字的读音,我们把它们叫“形声字”。由此,巧妙地完成了识字教学中正音、记形、明意的教学目的。接着,我又通过 “变魔术”的游戏,激发了的识字兴趣,进一步理解形声字的.含义。最后,再通过“对口令” 的游戏,帮助学生牢牢的巩固了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新课标在阅读评价中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在看图学文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有以下几读: ( 1 )自由练读;

  ( 6 )表演诵读。 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成了重点。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范读和指导没有起到示范性作用,另外,虽然注重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但生生互评的方式较少,这方面应在以后加强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加上动作表演读的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孩子们在同桌练读的过程中就积极性很高,许多同学都踊跃上台表演。孩子们在想象当中充满创造性的表演,说明他们已经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到了语言的丰富多彩,并在诵读中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美的熏陶。

  在拓展说话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本课学过,但儿歌中没有出现的词来编儿歌。在设计时,自我感觉这个环节难度较大,因此,也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来进行缓冲。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确实说的不太好,得到训练的学生面不够广。以后在如何为学生架设合适的阶梯,学生的有效训练方面仍需深入学习探究。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汉字的字形,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如课堂上提到:“要把‘包字写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与大家分享?”(横折钩的钩要过横中线;第三笔起笔和第一笔撇对齐;第四笔横和横折钩的钩在同一条线上。)接着,由浅入深,再让学生分析“炮”和“泡”的书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描红”的空间,这就为学生掌握字的笔顺及间架结构创造了练习的条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描红后,再让他们在写字本上练写,利用课件演示几个间架结构写得好的字,让学生观察比较,说说怎样写才美观,再让学生独立写一个,进一步明确字的间架结构。这样,学生就会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写字水平。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本堂课,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不但学会了本课知识,而且感悟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激发了识字的兴趣,他们学得积极、热情、自主,完全成为识字的主人。

  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恐龙的灭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了做比较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明白恐龙(大约两亿年)比人类(三四百万年)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要早的多。通过图片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中生代时期,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有着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可是在人类不断发展的今天,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我带领学生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的灭绝”的说法为线自然段,研读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教学之后,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感觉有以下几个亮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先出示一个小恐龙破壳而出的视频,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是不光是简单的看,接下来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来谈恐龙,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孩子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课文。并在看图片的过程中理解“庞大”和不同种类的恐龙的体型特征。

  我们人类只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恐龙却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两亿年。人类的历史与恐龙的相比可就短多了。但是,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在这一自然段学习时,我抓住了这几个关键的字、词。强调在朗读时要着重读“两亿年“”短多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 ”等词句。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 能自主选择适自己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

  同时在学习2、3、4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抓住“十分寒冷”“严寒”等词语,结合恐龙自身的外形特点,思考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可能是天气的寒冷,它不能够抵挡住严寒而给冻死的这种说法。当然也不排除“食物链被破坏”“恐龙蛋被偷吃”“传染病的蔓延”等多种猜测。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教师所提供的图片(幻灯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地

  在指导学生理解“灭绝”“严寒”等词语时,未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概括总结,仅仅是一带而过。另外,在时间的安排上不是很恰当,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使最后所设计的一个有关“恐龙的灭绝”的视频未能看完。

  只有不断的反思、发现问题、才能够解决问题,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地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的课堂出现更多的亮点。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浅显。

  在课前,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自主收集恐龙的图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激发兴趣,积累相关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接着以雷龙为例,让学生找出描写雷龙特点的句子,通过讨论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雷龙身体非常庞大的特点写具体的,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以后,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自学其它恐龙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能准确地总结出说明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让学生做小小解说员,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究,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查资料、交流的方式,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后,让学生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学生踊跃发言,答案丰富多彩,极大地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总之,这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过程还不够紧凑,教学语言还应精练些。

  绘画活动要不要“示范”,是幼教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前些日子在听随堂课,艺术活动“趣味的圆”引发了对此问题的思考。“趣味的圆”是让幼儿对圆进行想象添画。导入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圆是泡泡,有的说是盖子,有的说是西瓜,有的说是太阳……圆能够变成小猪、小鸡、太阳、花……孩子们想得很多。在孩子想象的过程中,教师让两个孩子进行了一个想象的“示范”画,一个孩子把圆添画成西瓜,另一个孩子把圆添画成小鸡。由于孩子的经验问题,“示范”小鸡时出现了一只小鸡两张嘴的现象。接下来在幼儿的添画中,发现了几乎每个孩子都画了西瓜,也有不少的孩子画了小鸡,并且翻版了两张嘴的小鸡呢。

  我想,假如今日的活动不让孩子来“示范”画西瓜,那么会不会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出现西瓜呢?假如教师能利用两张嘴的小鸡“示范画”,引导孩子明白正面小鸡的眼、嘴的画法及侧面小鸡的眼、嘴的画法,孩子的作品中也许就不会再出现两张嘴的小鸡了。孩子们个个画西瓜,说明了示范确实存在着框住孩子思维的现象,孩子们照画两张嘴的小鸡,说明了示范是孩子积累作画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径。那美术活动到底要不要“示范”呢?

  从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方面来说,尽量不要示范作画,经过欣赏等其他途径来让幼儿感受,以期待不出现统一模式的幼儿作品。从积累绘画技能方面来说,必须的示范画是要的,美术是需要必须的技能技巧的,这是孩子创新作画的基础,仅有肚中有“货”,才能创新。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个人认为,简单的就不要示范。示范是要让孩子学新的技能,要与创新相结合,示范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如何下手,如何创新。

  院《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除了诗的资料外,我到底要透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就应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此刻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应怎样教,古诗教学应把握什么?应带给学生什么?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就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我一向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之后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情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立刻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期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较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期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透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忙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立刻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透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主角想象。目的是期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立刻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之后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时间的掌握,诗中的挖掘都还欠火候,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在本节中,学生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以及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并能对简单事件进行概率计算。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关概率知识的事件,在教学中,我将这些事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不再单一、枯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收获,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体会概率的意义不仅是本节重点,也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概率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科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的众多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随机观念,才能从容地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我首先呈现一个转盘实例,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学习概率,必须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真正树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1、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概率的计算公式:pa=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对可能性从定性化到定量化的研究。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不能正确列举出所有的等可能情况,不能灵活运用“直接列举法”、“列表法”、“画树状图法”这需要在具体实例中不断地去强化。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我觉得这是我本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2、通过演示试验及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生活事例加强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轻松且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教学的利用,不但给学生一种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而且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3、运用“三维导学”的课堂模式来讲授本节课,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自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在知识的学习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概括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评价,互相完善。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配合学生,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观察,总结,力求达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效果。虽然我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我的发挥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讲课时我有点紧张,因为我感觉听课的都是老教师,都有很丰富的经验,对于一个刚带初三的我来说都是学习的榜样,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很大,所以还是有点紧张。虽然我很重视,也很努力,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力争展示一节让大家满意的课。可是由于我的不自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刚开始我甚至有点紧张,使学生们也开始紧张了,不敢大胆,大声的回答问题,大约过了十分钟左右,我慢慢调整过来了,这才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感觉后面课堂气氛还可以,课堂效果也不错,所以我想我还是锻炼的太少了,缺乏自信,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学生,放松心情,充分发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使用了影片和Powerpoint幻灯片。开始我联系生活,播放了全运会的一些体育精彩片段,再现跳板、蹦床等场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用身边的一些有趣的实验,通过探究,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弹性形变之后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图片,呈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弹力与伸长关系” 活动中,我发现设计的还不够巧妙;另外在处理课堂出现的一些应急情况,还不够迅速,如实验中出现学生吹爆气球,应及时提出弹力有一个弹性限度等。

  本文是一篇古代出色的论说文。墨子以其大智大谋大勇抑制住了楚宋之战,暂时避免了一场生灵荼炭。墨子的“智”在于,当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采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的发动者理屈词穷;其“谋”在于,他单枪匹马,胸有成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令楚王等人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的智谋勇三全和反对不义攻伐的精神。

  《公输》选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

  关于文言文,我觉得首先应该诵读。俗话说得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墨子的伶牙俐齿、能说会道,说理得有理有据;同时,在诵读中体会墨子的性格特点。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读准字音,读好节奏之上,让学生借助重视疏通文意,在这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觉得还应创设更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公输》这篇文章比较长。其中墨子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特别值得学生们学习。可是这气势磅礴的语言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因此得花较多时间。一堂课下来,我知道在上课之前,我还得向其他老教师学习。在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上,也应该多花点时间,在这方面好好下功夫。

  《山雨》是一篇短小但极为优美的散文。雨是学生司空见惯的,但要用美用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倒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课堂上,我投入地背诵了朱自清先生的美文《春》中关于“雨”的段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大家笔下不同的“雨”。

  对于这篇课文的定位,我想没有什么要解读的东西,主要还是在于朗读和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中渗透语言训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引导朗读。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这样的:“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师:我们能否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使它成为一句排比句,然后放入文中,自豪地读一读。

  生2:(马上就有学生反驳)原句中的‘山风’和‘云雾’都是可以动的,这‘野花’不能动,雨怎么跟呀,所以这句不好。

  生4:“一阵阵”已经用过了,最好不好重复,所以要用“一阵阵”“一缕缕”以外的词。

  大家对“跟着一丝丝幽幽的清香”还比较满意,就把这个分句补到了书上,然后一起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了一遍。那位学生显得特别自豪。随后,又有学生相出“跟着一声声隐约的音响”,我们觉得也挺适合的,就也一起写在了书上,加以肯定。

  第二个训练点是在第二自然段中,“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这里连用了连个“传来”,我觉得可以将其中的一个进行换词练习,于是就让学生想一想,后面一个“传”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学生们开动脑筋,换了好几个,比如“飘”“飞”“送”最后我们一起商定,觉得“滚”来最合适。

  其实,课文的另外好几处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训练,比如很多句子可以从修辞角度进行挖掘,这里不再展开。

  我希望自己的语文课除了让学生感觉文章所描述的景物美之外,更要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他们积累和运用美的语言文字的欲望和能力。OB视讯

关于作者: 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lhrs81.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