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族学考研:“三寻”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学设计及反思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的最后一课。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主要介绍了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以及魏玛共和国和法西斯专政,展现了德意志民族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艰难历程。岳麓版教材有别于人教版,时间跨度大,知识内容多,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围绕课标,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从课前学情调查看,就史实层面而言,学生对于德国的历史除了一战、二战有较多了解外,对本课的重点内容——统一和资产阶级政体知之甚少;从认知层面而言,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产生了不少疑问,集中表现在:德意志为何要统一?德意志为何没有建立起英法美式的资产阶级政体,它所建立的政体是否是民主政体?德国为何会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情整合教材,展现德意志民族国家统一及民主政体建设中的发展脉络。
呈现历史脉络不应平铺直叙,而应该抓住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德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现在德意志民族在不断追寻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过程。结合教材与课标,我将本课的历史脉络概括为“三寻德意志”。“一寻”统一的德意志:17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分裂造成了国家的弱小、带来了外敌的入侵、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争取民族国家统一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首要任务,并构成德意志历史的重要内容和进步趋势。“二寻”“强大”的德意志。统一后的德意志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起了特殊的资产阶级政体。其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德国带来了盛极一时的繁荣强大;但同时也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将德国和世界拖进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深渊。“三寻”民主的德意志,战争、分裂等惨痛的历史教训促使德意志民族重新反思历史,最终经过民主化改造的德国重新实现了统一,完成了民主与统一的双重历史任务。可以说不仅仅是德意志民族,世界各国都曾经或正在承担着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的历史任务,展现德国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弥补学生基本史实的缺失,进而激发学生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
德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历史进程与英、美、法三国不同,有其特殊性。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德意志民族面临着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与实现国家统一的双重任务。当英、法等欧洲大国通过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政体并走向强大之际,德意志这片土地上的分离趋势愈演愈烈,然而德意志人民受启蒙思想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民族意识产生并强化,加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统一成为大势所趋,这是历史留给德意志的重任。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使国内资产阶级和人民对于民主政治的要求更加迫切;受国内外形势影响,统一的重任最终由普鲁士王国完成,这也造就了统一国家建立者的特殊性,即资产阶级自由派让位于充满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同时又开始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普鲁士王国。这样的旧传统与新趋势的结合必然导致统一后的德国在政体建设中的特殊性;政体的特殊性表现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的结合。政体的特点体现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我力图以历史材料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重点。
德国历史的发展表明,其对统一的追求始终如一,而在民主之路上充满曲折。这样的曲折性不仅仅是上层领导者所造成的,也受到不同时期民族主义的影响。普通民众的民族情感不仅对历史走向产生影响,同时也能够引发后人的思考。高中学生对民族主义理解难度大,因此将其设计为引线贯穿,使学生有初步的认识:统一前民族意识的兴起,人们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统一后,受已有历史因素的影响,民族情绪高涨,凝聚力增强;一战和二战中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变为民族沙文主义,支持以对外扩张方式实现国家强大;在魏玛共和国和二战后则是民族的反思及回归理性的过程。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统一、强大曾一度超过民主成为首要任务,并给国家带来了实际的利益,然而当铁血政策和有限民主政体推动实现统一和强大之时,也将德国引上了一条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不归路。惨痛的历史教训最终证明,对于政治民主化的追求尽管艰难,但必不可少,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由之路。
基于以上思考和设计,结合课标,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难点为理解历史传统和国情对于德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师:德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这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和科学家,同时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以致于德国诗人席勒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块地方。”数百年间,德意志民族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个问题的追寻。这是一段曲折与艰辛的过程。
意图:将德国历史的矛盾性特点与本课所学相联系,意在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思考历史因素对德国发展进程的影响。
师:德国的历史可追溯至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国徽上的双头鹰最早出现在东罗马帝国的国徽上,是罗马帝国的象征;翅膀上的徽章是地方各大家族的族徽。掌握地方实权的邦国国王皆出自这些大家族,这就严重削弱了帝国皇帝的权力,使国家陷入分裂割据之中;而本是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帝国却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后继者,人民对于本民族的归属感薄弱。因此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意图:国徽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也是研究国家历史的重要史料。通过分析国徽,学生从国家层面认识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割据,从民族层面认识到了日耳曼人对于本民族的归属感薄弱。
出示18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版图。18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之势愈演愈烈,一度曾有1789个拥有主权的独立政权同时存在,帝国只是独立邦国的松散联合体。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席勒感叹“德意志,你在哪里?”
师:当时生活在各邦国中的德意志人从不考虑“德意志”是什么,上层阶级瞧不起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东西,他们采用法国的生活方式、语言观念,把这些看做文明生活的国际标准。一直到18世纪中期,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一些德意志知识精英开始思考,难道我们只能学习别人的吗?德意志的民族文化是怎样的?于是一些人开始致力于此。赫尔德是德意志的一名牧师,他反对当时中学中的拉丁语课程,提倡德语教学,认为德意志要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就是以德国的民间传说为题材编写的;我们所熟悉的《格林童话》,正是格林兄弟四处收集德意志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而成的童话集。这些表明在德意志的知识分子中,民族意识萌发了。
师:1806年,拿破仑军队进攻神圣罗马帝国,导致帝国解体。民族存亡之际,柏林大学首任校长费希特公开演讲15次。“祖国”“祖国魂”“德意志的统一”这些词汇从柏林飘向了德意志的大地。一位抗击法军的普通士兵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的歌唱,都是为我向往的祖国。我要抛弃一切幸福和欢乐,为祖国而战死!”那么他向往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祖国?
学生回答出其向往的是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教师追问:“拿破仑战争对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认识到战争促使更多普通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也更加强烈。
意图:民族国家的统一离不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这是促使德意志走向统一的思想条件。在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少,但对于这些内容的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同时德意志民族主义的阶段性特点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割舍。
师:1814年欧洲反法联盟击败拿破仑。战争使人们意识到分裂导致国家的弱小。可以说,18世纪中期以来,受启蒙思想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德意志的民族意识产生并得到发展,要求完成统一。可是在赢得战争后,各邦国的君主仍然想要继续自己的专制统治,不愿统一;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也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出现。于是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决定成立德意志联盟。联盟由38个主权邦国组成,德意志继续走着分裂割据的老路。然而,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经济联系加强,但各邦国内仍旧使用自己的货币、度量衡,邦国之间设置重重关卡,收取税金。对于这种现象,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
德意志境内的38道关税和陆捐使内陆交通瘫痪……只有废除关税,建立一个全联邦的统一税制,才能恢复国家和民族工业……才能够有统一的德意志国家。
师:为了这个理想,李斯特奔波于各邦国之间进行游说,多次遭到拒绝,唯有一个国家接受了,那就是普鲁士。1834年,由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同盟内部废除关税,贸易免税,对外制定统一制度和税收。在德意志土地上形成了一个连成一片的经济区。经济的统一有利地推动了政治的统一。
意图:学生通过学习德意志的工业化发展和关税同盟的建立,能够认识到这些是德意志走向统一的经济基础,也是推动政治统一的有利条件。
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对于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更加迫切。1848年,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发动革命,提出统一和自由(实行民主政治)的口号。革命取得暂时成功后,革命者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国民会议,制定宪法,保障公民权利。然而,最终在各邦国君主的联合绞杀下,革命失败了。但1848年革命艰难地迈出了德国民主的第一步。可以说自由与统一一箭双雕曾是一代德意志人所怀的梦想,然而,这个梦想破灭了,统一已经超过了自由成为最现实和迫切的目标。悲观情绪在革命者中蔓延。资产阶级甚至认为德意志民族天生不适应民主,和平统一无望,只有强制性的纪律才能把全民聚集在一起。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普鲁士王国。那么它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师:“在此之前普鲁士为实现统一做出过什么贡献?”学生回忆说出其主导下成立关税同盟,完成经济统一。“除此之外,普鲁士还具有哪些特点使其能够承担统一大业?请观察普鲁士历代国王图,从图中概括出普鲁士王国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出,众多国王头像和中间王冠表明国王地位很高;国王大都身着军装,说明国家重视军事。
师:普鲁士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国王权力高于法律;那么谁来保护王权?仔细看,王冠之上的图形是什么?是士兵的头盔。表明其是军事保卫下的王权国家。军装和头盔都反映了普鲁士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普鲁士无论是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还是军人在全国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都很高;此外普鲁士还有一个特点是国家至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样国家会采取什么措施完成国家统一?学生顺理成章回答出通过战争。
意图:通过讲述1848年革命和法兰克福国民会议的失败,学生能够更好思考特殊国情决定了统一方式和领导者的特殊性,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特殊性的历史传统与特殊国情。
师:确实如此,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初任首相的俾斯麦在演讲中说道:
师:1864年,普鲁士赢得对丹麦的战争,使得北部两邦摆脱丹麦控制;1866年七周打败奥地利,将其排除在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之外。战胜奥地利后,自由派人士博姆加尔腾说道:“我们曾以为我们的鼓动可以改造德国……事实证明我们的政体构想(议会民主)几乎都是错的。”这说明国内曾主张议会民主的人态度发生了什么转变?学生认识到自由派受战争胜利的鼓舞,成为普鲁士王国的拥护者,认为民主政治不适合德意志。这次战争后,松散的德意志联盟解散,北部各邦成立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德意志联邦,由于法国的干涉,南部四邦没有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对法一战不可避免。1870年普鲁士发动对法国的战争,结果是法国战败,连法王自己都做了俘虏,普鲁士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军开进巴黎。下图中俾斯麦坐在拿破仑三世旁,手中拿着拿破仑三世投降时交出的佩剑,趾高气扬。
师:此时距离拿破仑以胜利者的姿态通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已经过去65年。65年后的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国内欢腾一片。此时俾斯麦如何回答席勒的问题“德意志,你在哪里?”学生结合帝国地图说出如今德意志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了。
意图:利用战争地图,穿插历史故事,讲述战争过程能够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在战争过程中讲述国内自由派的思想转变、法王被俘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随着战争的胜利,普鲁士王国的威望不断提升,引发国内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转变及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这是影响德意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1.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有权任命帝国元首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2.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命,兼任普鲁士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由地方各邦选派的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帝国法律统一生效所需的行政规定和制度必须经联邦议会投票决定;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海岸已遭受攻击。
帝国议会通过普选和直接选举,无记名投票产生。帝国议会有权提请立法,有权向联邦议会或首相请愿;有批准政府预算的权利;但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探究问题一:德意志帝国宪法如何进行权力的分配和制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学习成果如下图所示。
师:“从权力的分配和制约可以看出德国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学生结合所学,回答出是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何不同?”学生对比英国政治制度得出英国国王没有实权是国家象征,而德国皇帝是最高权力的掌握者;英国政府需要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而对皇帝负责。教师与学生进一步探讨“德国政体的民主性体现在哪里?”学生从材料中分析作为立法机构的议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同时普选权保证了有限民主。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有别于英国,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帝国国会虽权力有限又处处受到限制,但毕竟是民主选举的结果OB视讯,德意志帝国也是在宪法中第一个承认成年男子普选权的西方国家,因此是一种民主的进步。除此之外这种政体还有什么特点?请观察国徽来完成第二个探究问题:国徽体现了由宪法所确立的德意志帝国政体有什么特点?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比神圣罗马帝国国徽,从鹰翅膀、鹰头分析出其是一个统一的日耳曼民族国家;通过皇冠和十字勋章分析出受历史传统影响,其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通过中间的普鲁士王国徽章分析出普鲁士在帝国中的核心地位。
师:除此之外,小鹰环绕的图案代表了德国在地方实行联邦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央权力,是一种民主的表现。由国徽可以看出普鲁士在统一战争中的主导作用及其自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决定了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所确立的民主政体的特殊性。这种独具特点的政体对德国历史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结合前两个问题完成探究三,认识到宪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体,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
意图:《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本课的重点,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现宪法中所体现的权力分配与制约,考查了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结合国徽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将政体特点这样抽象化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更加生动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对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殊性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最后对宪法所确立的政体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不仅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而且有利于对民主之路的认识。
师:统一后的德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发展如何?播放“大国崛起——帝国春秋”视频。
师:当时的德国人普遍认为“公民生来是干活的,而不是当政治家的”。公民只需要跟随政治家的脚步即可。至威廉二世时期,他早已不满足于俾斯麦所主张的欧陆强国,而是寻求“阳光下的地盘”,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他辞退了俾斯麦,在政府中形成了一个军人领导核心,当德国1914年宣布开战时,全德人民为什么如同庆祝节日般一片欢腾呢?这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危险?
学生想到德国民众相信政府的决定,认为战争曾经带给德国统一也必会是实现国家强盛的方式。这是一种对政府集权和历史传统的盲目崇拜,会给国家和世界带来战争危险。
师:一方面缺乏民主思想的民众支持政府的战争决定,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本身就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这就使得德国的民族主义开始走向极端。一战失败后,魏玛政府成立,制定魏玛宪法,确立共和制,实行权力制衡,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公民广泛权利。然而现实则是:
在1918年11月,代表过去的政权被推翻了。一年后,旧势力又成了当前的当权者。
师:魏玛共和国不仅先天不足,后天也困难重重,经济危机和战争赔款使得国家经济陷入混乱之中,加之民众乃至议会议员的民主意识淡薄,因此魏玛共和国被称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当时德国的文化精英托马斯·曼都这样说道:“我不要政治。我要客观、秩序、教化……我要表明我深切的信念,即德国人民永远不会热爱政治民主。……那个被骂得狗血喷头的专制国家恰恰是、也将永远是适合德国人民的国家体制……”此时人民怀念什么?学生回答出怀念德意志帝国。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怀念它?难道民主不比专制好吗?”学生回答,一方面是人民民主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是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混乱情况下,人民更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政府保证基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师:在民主与面包之间,更多人的人选择面包。除此之外,一战后战胜国对于德国的过度惩罚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下图是一张希特勒上台后的宣传报,名为“第三帝国重建德意志昔日光辉”,预示着希特勒利用当时的民众情绪,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将在德国重新兴起。最终法西斯的集权与战争狂热使得德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二战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战后,德国再次分裂。
意图:对于魏玛共和国内容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考视角,从上层统治者、下层民众和国内外环境三个角度来分析德国继续走上战争老路的历史原因,认识到民主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对宣传海报的分析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德国走向民主之路的最大障碍,进而帮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更好地学习和认识“民主之路”的追寻。
师:面对分裂的祖国,面对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德国,显然德意志民族有必要继续追寻:“德意志,你在哪里?”学生结合前面所学,说出需要一个统一的德国、一个消除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德国。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德意志民族在1848年革命、魏玛共和国时期对于民主政治的追求。
师:尽管当时并未成功,但是他们所留下的经验教训被战后的联邦德国所吸取,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颁布,保证了人民的广泛权利,有效地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对基本法进行了调整,成为德国现行宪法。特别是战争后举国上下对于战争罪行的深刻反思,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民主教育,以及采取措施消除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最终经过一系列民主化改造,德国成功走上了民主之路。
师:“结合图片,谈谈德国历史留给我们怎样的反思?”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以下认识:1.德国的历史经历了分裂、统一、再分裂和再统一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德意志人对于统一国家的追求从未改变,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实现统一的保障,统一是民族国家的必然追求;2.德国惨痛的战争和分裂历史表明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是危害当今人类和平的历史糟粕,应该予以警惕和摒弃。3.德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十分曲折,这种曲折性由历史传统、上层领导者和普通民众的民主意识及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这说明实现民主政治需要有利的主客观条件,作为公民的我们应该具有民主信仰,共同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让我们一起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像兄弟那样团结起来,献出我们的双手和真心。
师:同学们对德国历史的反思也正是德国人对百年曲折艰辛历史的反思,就如德国的国歌所唱的那样,统一、主权和自由是共同的目标、是千秋的誓言。今天,当“德意志,你在哪里?”的追问再次响起时,德国人可以骄傲地指着自己脚下的土地说,德意志在这里,一个统一和自由的国度;德意志在这里,一个充满勇气与担当的民族。
意图:民主之路的追寻属于拓展部分,目的不在于知识上的拓展,而是帮助学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认识,启迪思想,培养民主信仰,体现历史教学以史为鉴的功用性和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性。
同为欧洲大陆国家,法国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所不同,请课下比较二者的异同。
1.完整历史脉络的搭建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时空观,对于基本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得出相应的历史认识,以史为鉴。
2.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民主精神不仅是公民教育的题中之意,也是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发挥教育作用的体现。本课中不同阶段都会对民众态度有所介绍或分析,展现历史的维度也不仅仅局限于上层,更涉及资产阶级自由派、下层民众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反思历史,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3.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但整体来看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历史叙事占用的时间较多,教学节奏较快,影响部分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历史情境感的设计与营造,在语言上应该更加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