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再创佳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全国共2项)、一等奖12项(全国共70项)、二等奖38项,一等奖及以上成果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作为上海基础领域传统项目的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四项比赛”,也于近日颁奖。从教师“四项比赛”获奖,到摘得教学成果奖,究竟有多远?如何让更多老师获益于教学成果推广?
奉贤区崇实中学教师顾雨薇的一堂“光的直线传播”课上,创设了“画兔点睛”的情境。将兔子模型放在灯泡前,月亮上出现了兔子的影子;如果用打孔器在眼睛处打一个圆圆的小孔,再次放到灯泡前,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实践发现,影子里的眼睛竟是弯弯的。兔子的轮廓是影子,弯弯的眼睛是灯丝经过小孔成的像,一个情境呈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光传播过程的思考。
“以情境激发学物理的兴趣,以趣味课堂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用数字技术呈现教学方式的新样态。”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参赛选手顾雨薇说,做好科学的“加法”,更应培养学生志趣。当发现学习的意义不只在课堂里,求学问道、读万卷书,是为了行万里路,兴趣就悄然升华为志趣。
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中,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水透镜模拟眼睛的晶状体,通过实验体会眼睛的调焦过程,真正理解近视的成因,明白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的重要性;在课堂外,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社区,开展“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科普讲座,做“爱眼护眼”宣传小卫士,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实现物理教学的育人价值。“课程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育人;比赛的意义并非在于一堂课的呈现,更在于对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的引领。大赛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将不断前行,以匠心守初心,以初心致未来。”顾雨薇说。
宝山区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问题化学习20年:学与教的变革》,是以国家青年课题为起点坚持了20年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是改变学习方式的原创性成果,不仅深入推进并创造性开展学习多样态区域探索,还与市教委共建“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动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带来的改变。
“评奖不是终点,而是‘转段’号令,意味着更多更广泛实践的开始。重视一线需求,潜心挖掘、重点培育、大力推广一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实践成果,力求使之高效反哺教育高质量发展。”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认为,坚持把成果孕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以教学成果的迭代为抓手,以“四项比赛”为平台,形成靠团队出成果、以成果带队伍的良性循环,将继续以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四项比赛”作为磨炼教师队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做好教育改革“大文章”,探索成果应用“最优解”。
推动小学育人模式从知识灌输走向素养培育,实现五育融合,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但在实践应用中,“只见技术不见人”的误区如何系统化突破?新时代小学育人模式转型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小学阶段是培养情感能力、人格品德、兴趣特长的关键期OB视讯,将情感教育与数智技术结合,就是要发挥情感教育在把握育人规律上的导向作用,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不变根本。同时,不断探索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新手段和新方式。2018年,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全面启动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初步建构“育人全过程融合、教学全流程优化、评价全要素诊断、教师全方位发展”的小学育人新模式。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领衔的《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的小学育人模式实践探索》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今天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融合数据智能与教师智慧,人技结合优势互补,帮助老师可以跨越全学科和教学全过程更全面了解学生,学生课外阅读的喜好、社团活动的表现以及小组学习时的互动,都可能成为助力成长的“数据”,老师可以集中各方智慧共同参与到对个体学生的诊断和帮助中,促进因材施教、五育融合。
从教师“四项比赛”获奖,到摘得教学成果奖,吴蓉瑾坦言,这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中,针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老师们不断总结、反思,带着研究投入教学过程中,实践与研究并行。她建议老师可以先从子课题入手,学校提倡老师做微课题研究,比如: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作业设计研究等,鼓励老师从小切口、便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点入手,提高老师学、思、研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再投入大课题申报,真正让老师先提升教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会思考和研究双轨并行,结出好果实。
怎样推进优秀教学成果的辐射应用,让更多老师获益?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要注重优秀教师团队的持续培养,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注重把获奖成果采用教研的方式全面推广辐射;另一方面,引导各区、校将成果应用内化于教育教学实践、转化中再创新,通过深入教学现场,解剖一个问题,进而解决一类问题,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OB视讯OB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