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对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各级各类学校需落实落细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方案;全方位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强课堂教学实效。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落实,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果。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OB视讯
青少年的活动场域主要在学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做到教育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果,是对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
各级各类学校需落实落细教育教学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目标。在落实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应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在区域和学校实际情况,基于知识掌握、价值观形成、实践行动等维度,制定细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科教师需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制定教学方案。结合各学科特点,争取在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融入点,制定详细的课堂教学方案,增强可操作性。讲好学科发展史、学科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和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民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抓住理论阐释、案例描述、OB视讯习题设计等各个课堂教学环节,运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呈现方式,介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突出中国领导各族人民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案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蓝图。引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科技进步的新成果,充分展现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感、新颖性、感染力。充分挖掘体现各民族和地区、各学校特色的文化资源以及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如地方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典型行业发展案例、校史校友故事等。避免使用同质化、低质量教学素材。
加强学情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分析、评估学生语言类型、知识结构、思想状况、对于民族及民族关系的认知和态度,把握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校和所处区域人口构成、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情况,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完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宜性,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各学段教学内容,制定各学段一体化贯通培养的系统实施方案,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做好学段衔接。
重视情境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变革学习环境与方式,运用可视化教学素材,引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热点分析等新颖教学形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智慧课堂”,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融入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中开展探究和体验活动,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专业性、趣味性、知识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坚持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按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需在学情评估、资源整合、内容组织基础上,结合课时、学生、场地、教具等因素,灵活设计教学方案,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领会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适当引入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氛围,采取师生平等“对话”方式,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差异化教学,提供拓展教学资源或作业,供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学选做,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OB视讯。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具有特殊意义[1],是建构共同体成员身份的重要路径[2]。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薄弱地区可针对性制定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专项方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培训,开展教师融合教研活动,提升师生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效果。
建立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学校和教师采取知识测验、情境判断测验、多主体评价等方式,通过各学科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时数量、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相关测验得分等定量指标和学生行为的改变、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模式的推广程度等定性指标,综合评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习惯变化情况,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用好教学评价结果,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结合教学评价结果和日常课堂观察,分析和反思潜在教学问题,持续改进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不断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性,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框架,提高教学效果。
[1]万明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使命[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2]贾海霞,毕青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符号建构[J].民族学刊,2022(10).
❋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级部门项目“深化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GYI20220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