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毕业考核紧张进行,正在以模拟合成营营长身份指挥战术作业的学员袁建建突然被考官问道。
袁建建是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一名基层军官,在该校区初级指挥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几个月中,他把课堂理论与自己岗位实践的经验有机融合起来。此次,他抛弃以往单一的“标准答案”思维,根据不同的战法运用拟定了不同的破障方案。
“学员的变化源自于课程表的改变!”该校区领导介绍,针对初级指挥教育培训班特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这些改革举措全部浓缩在了一张独特的教学课程表里……
几分钟后,已经听入神的孙召鹏猛然反应过来,赶紧提笔把听到的内容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将成为他后期备课的宝贵素材。
这幕场景,发生在初级指挥教育培训班开班后不久的一节课上。那天,孙召鹏在讲授合成营指挥控制的内容时,邀请了几名学员上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学员们一上台,孙召鹏就感受到一股来自演训一线的火热气息——有人是某装甲步兵连连长,给大家分享一场实战化训练;有人是任职3年多的政治指导员,谈起政治工作的探索实践滔滔不绝;有人是某旅作训科参谋,讲述了一张训练周计划表的起草过程……
孙召鹏利用课间简单做了一组统计:整个培训班几乎所有学员都参加过重大演训任务,大约三分之一的学员有旅团级首长机关经历,正在担任和曾经担任过一线作战部队连队主官的人数占到一半以上……
“合成营的指挥控制理论目前还不成熟,我需要大量的实践素材来做教学支撑。”孙召鹏说,学员们丰富的经历刚好给教学提供了依据,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深化相应理论研究。
同样,教员王子利每次开始授课前也都会详细查阅学员信息表,了解每一个人的单位类别、岗位职务、任职时间等。
“这些学员来自各战区、各边防旅团,担负的任务各不相同,授课内容必须精准对接。”哪怕是同一堂合成营进攻战斗授课,王子利都会区分中型、重型合成营的武器装备和战斗编成进行拓展教学。
在《合成营管理工作》课堂上,教员王福利要求每名学员提供一段基层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案例。除了方便大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外,他还精选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计划下一步编入新教材,让更多学员从中受益。
“初级指挥教育培训学员经历丰富,且大都是直接指挥作战的连级指挥员,他们的实践经验是相对真实的‘教学基准点’。”该校区领导介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级指挥教育培训班的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根据教学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各课程开课前必须进行教学准备会,目的就是对接学员的实际需求,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在兵棋课程的教学准备会上,有学员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实际操作学习时间OB视讯。对照这一要求,该教研室随即调整课程内容安排,将理论辅导课时压缩,改为主要依托网课自学的方式,将大部分学时用于实践教学,并且用兵棋模拟对抗的结果和实验报告来检验学习成效。
拿起粉笔,教员丁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作战标图中的标号。他画得很慢,一边画一边向身后的学员喊:“注意看我画的顺序……”
在丁伟看来,这种近乎“一笔一画”的教学方式出现在初级指挥教育培训班上似乎不太合理,但他现在必须这样做。
丁伟在教学中发现,学员都会参谋业务中作战计算、作战标图等基本技能,绝大多数学员综合素质都很过硬,有学员甚至拿过集团军参谋集训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他们当中不少人的知识停留在‘用’上,在‘懂’的层面理解不深。”丁伟发现,以战术标图作业为例,很多学员都有自己的“独门诀窍”,如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等,这些能够保证学员迅速完成作业,但究竟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回答上来。还有些学员所谓的“诀窍”是“野路子”,只求一时之快,作业条件一变就用不了。
为此,丁伟在教学中直接跳过基础知识,盯着重难点内容展开教学。比如课堂作业,他甚至直接把学员们的答案投在屏幕上,让大家对照答案寻找不同点,他再针对这些不同点为学员们讲解正确答案及背后原理。
丁伟的思路与该校区的教学课程安排不谋而合。该校区教学科研处领导说,考虑到学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将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有些课程仅有十几个学时,但这并不代表教学质量因此打折扣。他们要求教员授课必须抓住重点,真正教给学员部队实践紧缺急需的内容,而不是再从头教基础知识。
授课中,王玉琢发现这些年轻指挥员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他们虽然经历了军校的系统教育和数年部队实践锻炼,但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还是有些“不够辩证、不够科学”。
一名学员向王玉琢分享自己的一段训练经历。某次训练中,这名学员在部署防御战斗中安排了一组潜伏兵力,在“敌人”发起进攻后隐蔽搜寻“敌”迫击炮阵地并成功将之摧毁。该学员对自己的这一成绩很是满意。
为了更有说服力,他又专门安排几名学员进行了一次推演。王玉琢说,他在并不充裕的授课时间里,有很多时间都是在纠正学员头脑中的错误战术观念。在他看来,这些学员在不久的将来都是营级指挥员,与“会什么”相比,更需要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反思自己“错没错”。
前不久,初级指挥教育培训班学员被邀请参加一堂关于军事高科技知识的讲坛,当天的主讲者是该校区的一名领导。
这样的情形对学员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翻开课程表,每周的自习时间都会有一到两节讲座课程安排。这些讲座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无人作战”“智能化”“大数据分析”……
学员们说,几乎每一位授课教员都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一种氛围:引导他们建立起未来军事高科技作战的理念。
“离我们太远”“基层部队用不上”……袁建建记得很清楚,教员第一次提到某个前沿军事高科技作战理念时,台下学员传来这类嘀咕声。
“如果将来战场上,你发现自己面对的敌人是这些机器人,你会怎么做?”课后,教员的这一问题留给了所有学员;这个问号,也深深烙印在袁建建的内心深处。
袁建建后来自学了很多军事高科技知识,他发现自己所在连队中侦察力量的运用与多项前沿技术紧密相连,一种紧迫感一下子攥住了他的心……
这张由里至外瞄准未来军事高科技变化的课程表,引导着学员们重新审视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当前任务需要,更是为未来战争做准备。”在讲授联合作战概论的课堂上,教员师海波希望学员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眼前,还要投向更远的未来,不仅要满足“拿来就能用”,也要实现“未来也能用”。
临近毕业,学员田钧文将自己的学习笔记全部整理完毕,放进了行李箱。曾经那张薄薄的课程表已经转化为厚重的收获,将随着田钧文重新回到火热的基层,去创造新的未来……OB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