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视讯 > OB视讯新闻 > 写作指导 OB视讯作文领导模范6篇

OB视讯作文领导模范6篇

  OB视讯文章来源于生活,平常注意观察生活,为作文积累素材。作文指导不要局限于教室指导,要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可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如写“校园春色”,可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花坛边,学生边观察,教师边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必然作文兴致高,想象力也更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先指导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可先总述“校园春色真美”,然后从不同方位、不同顺序,具体观察花坛里的迎春花、一半红、海棠花、向日葵等多种花的形态和颜色,闻它的气味,摸它的叶和花。把观察到的情况和感受具体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景交融。

OB视讯作文领导模范6篇(图1)

  清代著名学者袁牧在总结自己年轻时的读书教训时提出:“泛观而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就是说,广泛游览而没有精选,莫过失在于:虽然读书量大,却很少掌握要领。投入多而产出小,这不是典型的无效劳动吗?读书,精选很重要,读书之根本就是要知其理、明其意。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精读文章的名词佳句,欣赏其写作手法。如学习《林海》一课,要学生弄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之意;学了《桂林山水》,要精读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句:“桂林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让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学到运用比喻句,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多看有关的课外书,从中吸取营养。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有提高。

  小学生作文,大部分是写自己亲身经历过或看过、听过的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具体就行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长,在记叙的过程中还可诱导学生加上一些议论和想象。这样写出的文章更深刻感人。

  有个教师布置学生写日记,学生说无什么事可写。他随机伸出一只手说:“就写我的手。”并诱导学生从他的手上展开想象。于是有的写:“老师的手是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有的说:“一双枯瘦的手,一双有力的手”等等;“从老师的手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非常勤劳”;“老师非常清贫,非常节约,把一心扑在工作上,关心爱护学生”,……

  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就小学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模仿在作文教学中的意义已得到充分阐释,但问题是,模仿在学生看来,依然很难,依葫芦就能画出瓢来?模仿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模仿有一个前提: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这里有一个悖论,即连模仿都不会,哪来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照样子写句子。这实际上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因为这不仅有一个句式的问题,还有一个内容的问题。没有内容,句式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怎样才会有内容呢?于是就自然转到生活,一切来源于生活。学生缺少生活,故而没有内容。那么,怎样的生活才是有内容的?学生平时的生活是不是生活?通过观察发现,原来学生的生活也是蛮丰富的,那这么丰富的生活怎么就说不出来呢?原来缺少的是表达内容的能力,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句式训练。实际上,正如我上面所说,我们让学生做的事不是太简单了,而是太难了,我们应该从更简单的训练开始,即简单模仿。

  在作文教学中,什么是简单模仿呢?根据记忆写指定的范文,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取质量较高的范文,让学生在熟读后,把范文的内容写下来,并尽可能地把细节写出来。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有一项硬性规定,即不准看范文,能写多少写多少。这样的写作学生是有话可写的,至于写到什么程度,一是跟记忆有关,二是跟表达能力有关。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对写作有切实体会,甚至对如何阅读也有不一样的认识。写完后,再看范文,再写,直到写得比较丰满为止。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切实锻炼,表达水平会得到真正提高,这是务实的训练。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此层面上,以后我们可以缩短学生看范文的时间,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表达力。学生学会了表达,作文的关键问题就会解决一大半。

  作文离不开想象,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正确的再造想象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想象。常见的想象语句运用方法有比喻式、夸张式、溯源式、再造式、幻想式、向往式等。如要求学生写作文《我的妈妈》,可从母亲的皱纹中想到这是岁月刻下的痕迹,想到母亲的含辛茹苦蕴含在皱纹与汗水之中。由此通过回忆想象写出具体事例,如穿上母亲密密而缝的布鞋,感到温暖一点一点渗上心头,母亲用她至高无上的爱撑起一把温馨伞,为自己遮风挡雨,等等,这便突破了一般的回忆记叙手法。

  学生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养成留心生活、细心观察的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首先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细心人,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找素材。如到野外游玩;欣赏公园美景;参加义务劳动;参观商店、工厂;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两个人的对话,等等。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从而增强学生发现、捕捉生活的能力,把学生锻炼成为一个小观察家,并及时地用日记形式记下来,写作的材料就能源源不断。

  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本中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的作文。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课内与课外,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就不怕没什么可写了。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程序与内容序列,并且利用虚拟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然后以“作文”为载体,促进学生对识字的渴望、阅读的需求以及强烈提高写作水平的愿望。这样,教师按照学生自主活动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体验过程中学习。

  所以,“作文先导式”语文教学实验就是突破传统的以书本为重心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兴趣需求为逻辑起点,并将原有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起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间接地培养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思考性和自信心,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为学生以后在学习语文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兴趣和能力基础。

  通过上面的简单概述,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表述为是以兴趣需求为思维逻辑起点,以自主体验为认知基础,以知情相结合为教学的理想,利用作文先导式为小学语文整体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学科”的基础上,着手揭示语文知识的逻辑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语文学界就提出了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口号,简称“双基”。就是统一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框架和教学重点内容。经过专家研究分析,我们得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这严重的背离了“语文”内在功能。所以,参照“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并且通过实践分析,可以实施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来整合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1.生成。我们认为,语文学科就是一门理解性的学科,按照学科的要求进行构建语文知识框架体系。这严重是对知识的误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课时多、成效差”的原因。所以,我们首先要改变这种看法,把语文教学过程理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种由内而外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和知识灌输过程。“作文先导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创设情境以及如何诱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与交流上,而不是侧重于传统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要认识多少个生字,怎么样让学生掌握这些生字的内容上等等。按照语文知识和能力“生成”的思路,正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思路设计的教学相反。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贯彻语言表达和交流,构成了“生成”教学设计。

  学生作文的第一步,是获取材料,有了材料才有作文的内容。材料要靠平时积累与作前深化相结合,指导学生获取材料的方法,要以此为基点。

  1.生活感受法。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然有许多不同程度的感受,教师要通过实例指导,让学生学会把感受转化为作文材料。实例从何而来?一是教师善于从学生的作文初稿或生活日记中,发现学生有感受的生活素材,二学生还没有充分发掘与运用的,教师加以点拨,让其获取感受。二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经历的,却又未曾感受,没有认识的生活,使之转化为作文材料。

  2.观察积累法。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的有意的观察,即对某一事物连续观察一段时间,以培养行驶时的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学会从多次仔细有意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的方法;二是学会记录下这些心的发现,加以合理想象并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的材料。

  3.实地采访法。当学生对某些作文题材还缺乏细致了解时,课指导学生运用实地采访法,去丰富材料。

  4.阅读积累法。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如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影)等,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从而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

  学生作文首先接触命题,当前小学生作文的命题类别很多,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等。接触作文题目后,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教师要在平时训练中,教会学生因题而异地掌握如下几个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OB视讯。

  1.题意审析法。这个方法是指导学生从题目词义上去分析作文的体裁、范围、中心、重点,等等。

  2.明确作文要求法。作文要求是对作文的补充和提示,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作文要求。如题目《难忘的一件事》题后要求:“写最近发生在你的周围的事”或“写发生在校园内的事”,那么命题就有了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

  3.据材立意法。不少作文题可以从题目上看出文章中心,但也有很多作文题目看不出文章中心的要求。这个中心,学生们必然是不尽相同的。这个方法的思维顺序是“见题目—思材料—定中心”。

  4.由意定题法。当前不少作文训练,不是命题作文、自由命题作文和日记,就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从感受、观察等渠道获取的作文材料,来考虑其表现的意义,确定中心。然后,根据材料和中心,来确定题目。这个方法的思维顺序是“获材料—思中心—定题目”。

  不管是哪一类方法的审题立意,选择作文材料,必须符合“向心性”的要求,即材料要恰切,乃至典型地表现文章中心——事的意义,物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下几个选材的方法。

  1.比较筛选法。选材,要体现“选”字,切实改变学生“捡进萝里就是菜”的选材方法。“比较筛选法”就是要佳慧学生选材要尽多地铺开有关素材,从而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其中一个感受最深,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来写。

  2.以小见。指导学生选材,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上,体察其大意义,“以小见大”地来反映其价值。往往这些“小”材料,既富有生活气息,有易于写具体。

  3.一材多用法。小学生作文的选材是否富有新意,极大地影响作文的质量。但是,小学生拥有的典型材料是不多的。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好的材料写各类型的作文。

  准备好了作文材料,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裁的作文题及其要求,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结构进行谋篇构思,小学生作文一般要学会三种构思方法。

  1.纵向构思法。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纵向结构构思,这种方法适用于下列两类作文。一类是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按事前发展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的顺序法。另一类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一般用一件事例来直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2.横向构思法。这是指导学生从文章横向结构构思,这种方法适用于状物写景的记叙文和写人记叙文。其结构是:“总叙—分述”或“总述—分述—总结”。写状物、景物,先总述其特点,再分述各个部位特点。人物,也是先总述人物特点,再具体用一件事例说明其特点,或用几件事分述,来说明其特点,同样,可用“总结”来抒发对人物的敬佩、喜爱、赞颂之情感,并呼应开头“总述”部分。

  “每诵……也能用自己的声音‘裹挟’成千上百听众,与我一同潸然。”我很欣赏韩军老师的这句话,尤其是“裹挟”二字,让学生在教师声音的气场中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沉浸。

  《论语・卫灵公》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引用到诵读教学中,则意味着教师只有做好了诵读的示范,方能要求学生诵读,进而要求学生背诵。

  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教学的最大障碍在于语言环境的缺失,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写文言、说文言,因而,诵读成为重造文言语境的主要方式。琅琅书声,抑扬语调,让语句词汇如串珠一般在学生的唇齿间一一流出;读而诵之,默而识之,涵咏陶冶,这是一种有效的内隐学习。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喜欢诵读、擅长诵读,方能营造语言环境,促进学生诵读活动的展开。同时,诵读无疑也是课堂上展示教师内蕴与才学的方式,也就会给学生起到一种正面引领的作用。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喜欢播送名家的朗诵。名家朗诵固然不错,但笔者觉得,对于课堂和学生而言,最好的朗诵者就是教师自己。再好的磁带和光盘都不如身处其境的朗诵。教师的当堂诵读,有师生彼此的眼神交流、有神态表情的直观呈现、有声音动作的无间质传递,它的效果无疑是最好的。播放磁带光盘,无论怎样毕竟是转借的传达,缺失了教师主体和情境参与,难免隔靴搔痒。

  如果说声音表达的技巧是“毛”,那么文章本身的语句与内容就是“皮”,脱离了文章本身的语句与内容来谈诵读、来指导诵读,那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抽象而虚幻,让学生感到不可捉摸,文言教学也就异变为朗诵指导。我们文言教学中不需要这样的指导课。

  声音表达的技巧外显在诵读中,就是声音的停顿延长、声调的抑扬高低、节奏的疾徐快慢、语气的轻重升降。声音为什么要如此变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背后就是文章的语句与内容,还有读者的理解与体验。

  诵读根植于文本分析,伴生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形成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分析包含字词、语句、段落、内容、主旨、修辞等等诸多方面,它是诵读指导的支点;同时诵读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了分析的深入推进,而当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领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后,诵读又成为其寄寓情感表达体验的活动形式。诵读与文本分析相生相伴,诵读指导的过程也必定是教师引导下的文本探知、审美体验过程。

  文言诵读的指导应该建基于语句的分析和内容的理解,具体的支点有:不同的句式、语气词、长句断句、用词特点、情感变化、层次变化等等。

  金圣叹批《水浒》:“有草蛇灰线法……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这里的草蛇灰线,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脉。文脉有大有小,大者如全文情感线索、文眼锁钥、观点纲领等等,小者如一段中情态变化、条理层次。文脉如经络,连接语句的血肉,再牵动字词的皮毛,拽之文脉,无怪乎通体俱动。在文言诵读中,如果我们拽住这样的文脉,就能依此捋理语句,推敲字词,进而发文本之深意,探作者之幽情;诵读时化而外之,语句就跳跃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节奏。

  例如在《师说》一文中,第二段作者展开从师之理的论述,洋洋洒洒,纵横开阖,学生觉得平冗涩滞,诵读时难有好的表现,但如果我们找出草蛇灰线,就会化平冗为跌宕,变涩滞为畅达,对于诵读的指导也就能具体深入了。

  由责问(语言形式:其皆出于此乎?)到否定(语言形式: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到嘲讽(语言形式:其可怪也与?),作者的感情愈加激越,汩汩滔滔,诵读起来,跌宕抑扬,正如“韩潮”(古人对韩愈散文风格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重对比并非平铺直叙的,而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第一重对比意在总说,圣愚的区别,而第二个对比则具体化到今之“众人”不从师的具体表现,第三个对比则又具体到“今之众人”中的士大夫之族,矛头直指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所指愈加具体,情感愈加激越,诵读语气愈加扬厉。以文脉梳理此段,由句到词,甚而标点,诵读起来,必能铿锵激昂。

  又如必修五中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文脉在于作者的情感,情寓于内,发而为声,诵而有调。每段声调变化,语速各异,皆由情感文脉所定。就像教参上所写:第一段自责自悔,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这是总的调子的拿捏,具体到一个段落,如第二段,“乃瞻衡宇……”第二段四字句开始,一连八句,节奏明快,语调平和,语速较快。犹如作者牢笼始出,还乡之情迫不及待。回到家后,又转化为七字句,生活闲适,心情舒畅,语速变缓,可体会到悠闲喜悦之情。亦是由情感文脉来斟酌诵读语调。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容针”是清代篆刻名家邓石如提出的一种审美风格,篆刻是方寸艺术,在方寸间布白留黑要大胆取舍,印面疏朗处可停车走马,稠密处却针难插入。把这种错落疏密的观念应用于文言诵读教学,则可以启发我们在指导时有疏有密,且收且放。

  孰收孰放?凡关乎文脉,与内蕴情感或线索相勾连、与语气变化相对应、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的句子和词语,我们就要细加分析指导;反之,则可以一带而过。

  我们分析时,往往重视内蕴的探究而缺乏情感的体验,学习应该是一种体验性的认知活动。学生学习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体验的程度如何,我们很难去把握和测度。诵读无疑是体验的外显,感知语句形式――分析内容情感――诵读体验表达,这是一个由浅及深、自内而外的认知体验过程,字斟句酌、披文入情是体验的必不可少的积淀。所以在重要处不吝时间,细加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一些陈述的语段、或者情感内容相对恒定而无变化的语段,我们的诵读指导则可以大刀阔斧,快速进行。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郑伯、烛之武对秦伯的说话语气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很难去指导学生诵读出烛之武不同的说话语气,很难指导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本身的理解与体验不够,在该收紧推敲处忽略了,或者在推敲斟酌时没有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展开。其实,只要我们抓住一句就可将烛之武的情感外显化,也就可以将诵读指导显性化。

  烛之武拒绝郑伯时说:“臣老矣,无能为也矣!”加点的话,应该细加推敲。这句话很特殊,短短的五个字中有两个是语气词,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语气词?“也”表示陈述语气,翻译为“了”,但烛之武觉得一个“也”字尚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委屈与愤懑,所以再加一“矣”字,“矣”,也表示陈述语气,但比“也”更重,表示时间事件过往的意思更强。比较单用与连用,“我老了,不能做了!”与“我老了,不能做了啊!”,可以明显体会到后者情感的沉郁,无尽的委屈和腹中的抱怨,潜台词“我年轻时怎么不给我机会?”“我老了才来找我、求我”“现在才知道我的才干和厉害”意味无穷。在比较二者的不同后,再观察到句后的感叹号,教师进而指出,在读此句时,一定要拖长“矣”,加重“矣”,再引导学生揣摩体验。我想,这样详细的诵读指导才真正读出了人物之情、文章之味。两个语气词,万千委屈恨。所以说,密处不容针,方能将体验引向深处。

  疏可走马,不是说不指导,而是说因为某一部分情感语气较为稳定,所以诵读指导可以较为快速。例如烛之武见秦伯所说的话,很长,从几个角度游说,但总的语气基调都是一样,都是烛之武卑己尊人、为对方考虑,以此贯之全段,所以诵读指导较为快速,不须凝滞于某一语句或字词。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作为架在求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座桥梁,以其自身的功能,进行着信息传递、咨询服务,沟通求职者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成为求职者教育内容的有机部分,对促进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实施,如何帮助求职者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以加强他们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随之成为重要课题。本文就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谈几点思考。

  现今,我国已进入到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实施,职业指导作为架在求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座桥梁,以其自身的功能,进行着信息传递、咨询服务,沟通求职者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同时,职业指导也是围绕着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开展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再就业、职业教育、培训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围绕着就业、培训的开展而发展的。为了探讨职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下对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谈几点思考。

  职业指导的突显作用,首先是在服务就业方面。要做好就业服务,就要清醒的认识到就业形势、结构、难点和问题,从而才能有针对性的搞好职业指导。

  据测算,“十五”期间,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逐步进入劳动年龄,中国劳动力资源(16岁以上人口)呈持续上升趋势。2001年,劳动力资源约为9441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为78497万人;到2005年,劳动力资源达到100963万人,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348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91万人,超过“九五”期间的年均增长量912万人。其中由于年龄构成的影响,2003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为最高。

  从总的趋势看,在最近一段时期内,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学校升学率和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这些对于延缓就业,减少社会就业压力,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随着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五”期间达到高峰,毕业生(主要为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严峻的就业形势突出表现为①劳动力供求矛盾制约着新成长劳动的初次就业,过高的劳动力供给比重,过高的总人口就业率和过高的青少年劳动力参与率,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就业压力。②初高中毕业生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其素质难以满足需要,据人口普查资料反映:我国1990年15~24岁青少年有24591万,但其中正在上学的只有3874万,占15.75%,而在业人口19253万,占78.29%,几乎是5个人就有4个人已就业。由于青少年过早地离开学校而走上工作岗位,文化素质过低,使得选择就业的余地很小,只能从事体力型劳力。③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素质和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仅以北京为例,2001年北京地区高校到毕业时,实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达到10448人,比1998年增加了2374人,占199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7%。2002年全国145万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北京为83%,全国部属院校初次就业率为75%,地方高校仅为45%。在素质方面,与用人单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在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④农村劳动力就业加重了城市就业的压力,根据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1997—2000年,农产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8.1%上升至23.64%。以此推算出1997—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由8315万增长到11340万,平均每年增长1008万增长率10.9%。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同的就业群体,都面临着就业岗位的选择。职业指导是就业、培训的重要措施,要想有效的促进就业,就必须围绕着就业这条主线,进行积极的职业指导。而职业指导要想要有效的推进,也得根据就业的特点,找出矛盾所在的关键点(除客观经济条件外),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拟定不同的指导方略,使用有不同的手段、方法从而使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业形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职业定终身的做法,已经被多种就业形式和格局所取代,在这飞速变化的转折过程中的新形势下,要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坚持围绕着市场转,做到以市场需求为核心。

  当前市场对职业的需求,不再是靠计划,靠指标的分配、企业自主用人、自主分配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企业更注重的是人才和效益,注重的是从业人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企业不是培训中心,不可能不计算人工成本,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人才招聘上,往往选择职业岗位最适合,最具有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上手就能用的人才。面对职场上这样的变化,要积极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就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需求的这一特点。当前要把职业指导重点从一般性的指导劳动者参加常规就业、培训上,转向重点放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着力对劳动者加强提高职业能力的指导,具体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市场,既使是社会高知识群体——大学毕业生,当年也有50%—60%难以实现就业,这其中的原因,故然有劳动人口增加;扩招大学生源;就业岗位紧缺等因素外,“天之娇子”不正常的心态和缺少就业能力,也是未能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不少大学毕业生,总想找一份既体面又轻松,待遇还要高的工作,挑来捡去,眼高手低,徘徊之中就把自己剩下了。不曾想哪个单位都需要有工作经验、岗位适应能力更强的人。因此这就需要职业指导能充分发挥作用,对类似这样的人群,应指导他们“经历就是财富,没有工作经历或经验,一般不容易被用人单位选重,既使招进,试用期被证明不具备能力的,也会被解聘,因此应该积极做好,提高就业能力的指导,指导他们尽快从事一个就业岗位,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知识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职业和岗位的转换是必然的,一个职业干到终身已不现实。因此职业指导要针对这一情况,指导其如何进行转换职业能力的提高。劳动者职业转换能力的提高,需要有适应本岗位或新岗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职业能力的证明(自身的操作技能、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形式上需要经过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职业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应把职业转换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对已不适应现工作岗位的要求,或需要转换其他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应根据具体对象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应新岗位要求的能力提高指导,并促其领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实现新岗位就业创造条件。

  时代科技、信息的飞跃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建立学习型组织、参加终身教育培训,自觉提升素质,已成为劳动者适应工作需要的必备本领。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不学习、不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因此职业指导在此阶段应将提高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强化其掌握实用技能,使知识、技能能与时俱时,能适应职场变化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长盛不衰。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对劳动者职业生涯中的引导,通过不断的切合实际的指导,使其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在劳动者成长的通道上,为能实现一个较稳定的职业生涯,打牢根基。三、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自身建设

  职业指导工作经过几年的推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成为劳动者实现培训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在促进职业培训和就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全国整体情况看,职业指导工作,在思想认识,队伍建设,人员素质及工作质量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使职业指导工作在未来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职业指导这门科学,涉及领域宽泛,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工作规律和专业化的方法,特别是在对劳动者职业生涯的设计,促进劳动就业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职业指导,不仅是要推广一种技术,或一种措施、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应认识到职业指导从工作理念、发展总路,到现实的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实施是一种发展战略,实现的是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方略设计。在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如果职业指导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就会增加劳动者就业的盲目性,致使就业服务措施不够完善,就业的效率、效果会大打折扣;在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如果职业指导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实现就业能力的提高将受到影响;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如果职业指导的作用不能发展,就可能会使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增加压力,甚至可能会走弯路,增加实现就业的阻力。因此,应该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项非常崇高的职业,她对促进职业培训、教育和就业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指导肩负的责任和史命也是重大的,不道德或不健康的指导,对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无论是社会各级领导,还是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者,必须深刻的认识这一点。要本着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负责精神,兢兢业业的做好职业指导。

  全国职业指导员队伍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可数以万计,而且除了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外,教育部门、社会团体部门等也都积极参与加盟了这一领域,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但这种现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据美国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职业咨询师(相当于我国的高级指导师)约有16万余人(1999年),而我国2002年获取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员只有一万多人,而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只有1000余人,加上其他职级的职业指导人员总计才有5000多人,与美国相比,美国2亿人口/16万职业咨询师,平均一位职业咨询师面对1250人;而我国12亿人口/1000人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位职业指导师要对24万人。即使加上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人员,也算一半,那还需要面对12万人。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要想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应该进一步加大职业指导员的数量,加大职业指导队伍的规模和社会影响的力度,只有职业指导人员增量得到应有的扩充,规模的影响力广泛,才能产生一定的效应和效率,才能进一步改善就业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关于作者: 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lhrs81.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