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假如学生想写又没有东西可写,而老师硬要他写,这样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1.1 做过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做过的事易写。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自觉地从中接受教育。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例如平时我注意组织学生为集体,为他人多做好事,然后叫他去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
1.2 看了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会感到难。我就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集休,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需要写的时候,手头有东西可写。如要学生写某一景物或建筑物或某一现象,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参观,我在观察或参观过程中指导,启发思路,帮助学生构思。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具休充实。
1.3 听到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亲闻的人和事,也感到容易写。我经常引导学生留意日常与人交往,把所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述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有趣的新闻、爷爷奶奶的童年等,作文时要学生写这类题材,学生就有事可写了。
1.4 想到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已心里所想到的东西,也是较容易的。因学生生活阅历不深,虽对生活有观察,注往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我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去思索问题。这样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所分析,他也就有所想,把所想的东西写下来,也就成了文章。或写自己的打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决心,自己的回忆等。如让学生写“我长大了想干什么”,“老师日夜辛勘地工作为了什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有趣的事”,“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一这样写起文章来,思想就会长上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
1.5 读了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己读过的东西,也是较易的。学生读了什么,组织他们写什么,主要是指读了什么“习作例文”,组织他们写什么习作。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的感受。我经常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仿其结构写法,也可仿其与自已生活实际相似的内容特色,还可仿其词语句子的运用。仿写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使学生写起来就有样可依,有事可写,有线 学生如何写好、写具体。
学生写作文有了内容。但如何写好,写具体,还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方式去开拓学生思路,把文章写具体。
2.1 引导回忆,再现情景。要学生作文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再现所写题材当时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如写义务劳动、主题班会等,都可以先引导学生追忆当时的过程与情境,使当时的人和事再现在目,唤起记忆,再次体味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状等情形。这样,教师把学生带入情景,为学生提出一个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把语言训练和发展智力统一在情境作文过程中。
2.2 仔细观察,认真比较。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从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的重要方法。一个场面、一个事物、一处景物、一件东西、只有对象明确,范围清楚,为儿童所熟悉、所喜爱、贴近儿童生活,才能够激起儿童习作的兴趣。首先,要确定好观察点,注意取景角度。例如《长城》一文,先写远看长城,观察点在远处,后写长城的高大坚固,观察点在近处。这样从不同角度观察长城,由远及近,由概貌到细处,写得及全面又精析。其次,要认真比较,才能写出特色。例如《桂林山水》通过丽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相比,写出了桂林的山和水的不同特点,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绝唱做了很好的注释。
2.3 指导“具体”。文章切忌“言之无物”。我的做法是:除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外,我很注重典型示范,引导联想。作文前选择一两篇类似的写得具体的作文范例,读给学生听,指出写得具体生动的地方。我在讲读课文中结合范文进行指导外,还善于启发学生从一事想到另一事,从现在想到过去,想到将来.从事物的现象想到事物的本质,等等。其次,指导写具体还要多问“怎么样”,学生常常对自己描述的人和事,虽有真切的印象,但作文时往往写不具休。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就是告诉学生不论写人写事或写景时,要多问问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比如说公园的景色很美丽,到底怎样美丽呢?会开得很热烈,到底怎样热烈?有时候问一次不行,还要连续问几个“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一个个“到底怎么样的”都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就一定能把事物写得具休形象。
作文是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要求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学过的标点符号。现有的作文教学往往仅重视作中指导,忽视作前、作后的指导,导致作文教学效率的不高。因此,我们在作文教改过程中,在注重作中指导的基础上,既注重作前的指导,又重视作后指导,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在此本人就作文教学的“作后指导”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找准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帮助学生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改。”采用面改,就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口头批改。当面批改作文,针对性强,便于因材施教,也可密切师生关系,增强感情。但面改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可能过多地进行。我们一般对以下几种类型的作文进行面改:1.立场模糊,观点错误,情调不健康的作文。2.内容有较大的问题,需要了解一下情况的作文。3.写得过分差的作文。此类作文往往问题较多,三言两语讲不清,也不能拿出来评改,因为会被评得一无是处,使学生失去写好作文的信心,而且容易造成对立情绪,产生消极影响。4.水平较高的作文。此类作文,书面批改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同学大都语文学得好,课外阅读广泛,语言基本功扎实,观察思维能力强。但他们的作文也易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如塑造人物易脱离现实、脱离生活,选材立意的角度不确当等,这也需要进行面改,指出其不足,给他们架起继续攀登的云梯。面改作文可以弥补书面批改和讲评课之不足,这样点面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选取典型作文进行评价,长善救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习作是为老师而写的。老师的评价对孩子的观念、心理、行为等产生极大的影响——或积极的、或消极的,比如,老师一句赞扬,可能使孩子从此喜欢作文;老师一声斥责,可能使孩子从此厌恶作文。我们认为,老师主要应从欣赏、鼓励等积极方面来评价孩子的作文,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张扬之,同时提炼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让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欣赏孩子的习作、鼓励孩子进步,其实质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创造,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要真诚地、真心地夸奖孩子,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孩子在你的表扬中渐渐地自信起来,才能越写越好。”夸奖是手段也是目的,说它是“手段”,因为老师在夸奖中有指导,让孩子明白老师为什么夸奖、从中吸取什么经验;说它是“目的”,因为符合“人性”——人天生渴望得到认可、得到赞赏,何况是孩子。苏霍姆林斯说,一个孩子如果在两三个月内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效果,那么他的热情就会消失。当然,夸奖之后,不忘纠正、点拨、示范、提炼等等,长善救失。 3注重学生参与和学生的个别指导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帮助他们写好文章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作文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应该采用让学生多思考,多交流的做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作文评改,我一般采用让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反思的做法。
3.1让学生多思考。在作文评改中,教师不能独包独揽,应先由学生独立探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所以,教师要多置疑设问,激疑引思,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总之,在激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学生的思维定能击破“定势”的屏障,迸发出一个个耀眼的火花。当然,对于一些优秀习作,同样采用上述方法,让学生思考他们的成功之处,让他们在鉴赏中得到提高。
3.2让学生多交流。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同样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形成共识、共进的氛围。在开展“互动互助”评改作文时,我巡回指导并参加学生的讨论,对分歧较大的问题作及时的指导。最后,对一些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点拨、引导或讲解,满足学生评改的欲望。
初稿撰写前要进行深入的构思和较长时间的酝酿,关于篇幅和容量、主题、结构、论证方法、表述形式,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以及文中重要的段落和主要的部分怎样说明,都先心中有数。
3、通过对参考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对论文的谋篇布局和结构已经了然于胸,并且拟订了论文提纲。
1、深思熟虑,一气呵成初稿。集中主要精力,抓住灵感不放;围绕主要线索,细节不须纠缠;行笔信马由缰,篇幅不受约束;随记相关联想,争取一气呵成;及时补充遗漏,格式稍加整理。
2、尽量保持各章、节、条、款、项、段落的均衡和承接(兼顾形式均衡,段落不宜过长过短)
6、随时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要因干扰而中断写作。(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标题可以暂不考虑,内容可以信马由缰,拦路虎可暂时搁置,篇幅可以暂不限制,初稿撰写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搭起论文框架。
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反复探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它。
另一方面,撰写论文是一门艺术创造,包含语言、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把握。即便是出口成章也需要修改润色。不要让指导老师成为你的校对工。
通观全篇,看主题是否鲜明而集中,观点是否明确正确,如果文章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意图,那又怎么让别人懂得其主旨呢?
合理的论文结构应具备:一是每一部分都符合论题的需求,对说明、论证论文的观点有帮助;二是有逻辑顺序,层次清楚;写论文如同数学证明,要一环扣一环。三是有主次之分。看每一部分(层次)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吻合,有无南辕北辙之弊;各分论点是否有机地服务于中心论点。
有时候还要推敲标题,看是否恰当。往往有这种情况,成文后,怎么读都觉得文题不大相符,于是有人就在文章主体部分大加修改,费时又费力。当然,这应该是一种修改方法,有时是必要的。但据笔者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在有的情况下,只需改动一下题目,问题便迎刃而解。
毕业论文内容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目录、正文(包括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文献综述、几部分构成。
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必须为本专业学术论文,其他内容的论文无效。字数要求在6000字以上。页边距上、下、右皆为2. 4cm,左边距为2.6cm;行距为1.5倍;用A4纸打印。
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活动、生活为依据,以学生选择性的参与与观察实践为途径,以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主线,以片断和简单的篇章形式反映周围生活,以学生身边的人事景物为训练教程,把学生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转化为写作材料,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因此教师要多方设法,广开渠道,除开展各种活动外,还要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方法,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事物的认识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在教师命题以后,学生动笔之前,教师总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启发学生倾吐表达的激情,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导的原则要紧扣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作指导时,在总结一组课文写作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定写作范围和要求,不定框框,不作详尽指导,让学生大胆写,这样能克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单纯地按照基础训练上的内容进行训练。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遇到好的句子就要不放过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要求学生写片断或进行仿写,在校或班开展活动前要求学生要留心观察,并要求学生把活动情况或自己的感情写下来,要指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各种写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
新大纲提出:批改作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不能把自己并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思想感情和认识水平强加给学生。批改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作文批改要紧扣训练重点,有所侧重,不必大批大改,面面俱到。对学生的思想性不能要求太高,而对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语言表达方面则应严格要求,切实打好运用语言文字的作文基本功。
作文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尽管各个阶段的要求不一样,但是,目标却是明确的。如何让作文教学变难为易,而且让学生愿写乐写呢?
观察是调动人体各个器官于一处的活动,集“望闻问听思”于一体,因此,它既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又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集合体。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留心观察,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有了生活素材,学生的习作才得以灵活运用并加以创新。“生活处处皆学问,习作时时见生活。”会观察、善观察、才能成就好作文。
好钢是炼出来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但是,改作文,不是为了改而改,改是为了增强习作能力,树立习作信心。首先是会欣赏然后才是改。欣赏,欣赏他人作文中运用的好词佳句。其次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比如会运用修改符号,看语言表达通不通顺,看句子中词语搭配当不当,看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看重点部分是否抓住特点写具体、内容是否紧扣题目、是否突出中心、选材是否恰当等,都是让学生在修改作文中逐渐掌握。改作文,有多种方式,师生互改,生生互改,自己修改。生生互改,重在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文的习惯。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一般要在教师有指定修改方向和修改内容的指引下进行,效果才会比较好。师生互改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阅读学生的作文后做出相应的批注,提出修改的建议,再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来修改,这个效果更好。但是在修改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用教师的语言强加在学生的作品上,表面看学生作文改得精彩,但提升的并不是学生内在的作文潜力。
教师要如何评价学生完成的作文,才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才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才能鼓舞学生作文的热情呢?那就是给予他们很好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教师主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无论哪种评价都应以积极评价为主。多赞赏,少指责;多肯定,少埋怨;多表扬,少批评。教师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水平不一的学生作文,对他们的作文多给予积极评价。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作文是一门“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艺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他们读的课外书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读书的类型从童话故事、科幻故事、漫画书,到《作文锦集》《爱的教育》《中外名人传》《昆虫记》到高年级的中国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科普书籍《自然史》等。我经常在我的学生的作文中,看到振奋人心的话语,出人意料的表述,富有哲理性的观点。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尤其是在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因为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有限的,在观察的时候,往往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当学生看到事物“是什么样”,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彻底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第一,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制订详细的计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第二,观察时要多种感官协同配合,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第三,要边观察边联想。教师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使观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观察,彻底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自主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比如,写《一次活动》时,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然后让学生以这次活动为素材进行写作,从而丰富作文内容。写之前,先对学生进行口头训练,让他们把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讲出来,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成文章。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种“重文轻语”的现象。教师们没有认识到口头表达是写作的基础,导致口头表达与写作脱离。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写作与口头表达相结合。例如,写《我家小狗》时,教师先提问:“你为什么喜欢小狗?”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谈到小狗的外形、习性、举动等。学生在说的同时涉及到很多内容,但在写作时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还需要教师点拨。之后,才能明确主题,把握文章主旨,合理安排素材、布局和结构,把自己心中所想有条不紊地写出来。
法国近代教育学家卢梭说过:“为了使一个人能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使其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采取我们的看法。”作文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作文时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社会的不断变革,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如果适时引导学生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方法去思考,会起到一些意想不到效果。因此,让学生作文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不包办代替,不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框架来写。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了解现实生活中对某些问题的解决情况,产生解决某些问题的强烈愿望。
在小学中,学生作文在小学语文中比重是越来越大,由此可见作文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作文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所以,小学作文也是语文教学中所要抓住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内容入手来指导学生作文,多加训练,多加修改,充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经过实践所得到的科学总结,同时,它也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小学生作文发展规律,这也正是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走近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初步解决在作文中无话可说的局面。 丰富学生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善于观察,为写作打基础。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观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文的细节。因此,教师一定让学生在观察方面多下工夫,指导学生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比如顺序法、对比法等。此外,要让学生养成记录观察笔记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第一手的素材。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学生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写作时下笔如有神,写出新奇而有意味的作文。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根据课程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相关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比如,在植树节,可以围绕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植树活动,并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不但能从心理上知道要保护环境,还能从行动上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了解知识,然后可以布置有趣有益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去深入了解保护环境的各种方法及环境污染的害处等。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为学生写作文打下素材基础。
课堂中的阅读量显然是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的,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拓展眼界。 当然,有很多阅读材料可以直接来自于生活,比如,报纸、广播、影视等等。 另外,教师需要有目的、 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有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阅读材料,如各类学习报、杂志等,既要有趣有益,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这样,在开拓学生眼界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打下素材基础,使学生多多积累,提高学生能力。
解决了作文内容的问题, 就可以开始让学生进行练习,练习分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在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次序、有条理、分层次地进行讲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便可以更加理性、有逻辑地回忆自己所要表述的事件,从而在进行加工、分析时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练笔则是学生进行写作前必不可少的步骤,练笔可以分为命题和自由发挥两方面。 命题作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着其相对应的缺点,如果长期只写命题作文,会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表达能力,使学生思维僵化、手法僵化,写不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章。 因此,除了命题,教师更要多让学生进行多体裁的写作练习、使学生的表达手法丰富多样,用多样的训练方法,使学生保持灵活的思维、活跃的灵感,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练笔贴合学生生活,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放飞自己的思想,去想,去写,去表达。
教师还可以用一些补充式命题、范围式命题、示意式命题、图像式命题、即兴式命题等来训练学生,还可以通过给教师写信谈心、写读书笔记、观后感、写日记、周记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训练学生,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厌百回改”。虽然学生习作不会有这样夸张,但没人否认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一事实,每位语文教师都深知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技巧。作文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不能指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对于刚完成的作文,小学生根本无法再次进行更好的修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教会学生几种简单的修改方法。
在作文写完后,搁置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进行修改。 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思维会有所变化,而且,学生还有可能会知道更多有关此作文的新东西,所以,再次修改的时候,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就会作出一些修改和补充。
我们都知道批评与自我批评,作文也一样可以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在与同学进行互相修改的时候,由于视角的不同,及心理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而且会比较认真,而且同学的想法往往会给自己启发,其实在互批的过程也是无声的交流。
笔者认为在学生作文指导上,还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去探索,去研究,来找到更适合学生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途径,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最后达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1]许明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J].新课程(教研). 2010(05)
在实际教学指导中,本人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虽然作为教师的我们,总在深思熟虑地设计,并也想方设法来引导,力求学生能写出语句通顺、内容具体的习作来,但不少学生都很难把一件事的发生、发展过程写出来。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往往把“记事”与“活动”混为一谈,经常把“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和“记一次活动”混同起来,结果写成了既不是记事,也不是活动的“混血儿”习作。
事与活动,本来就有它们的共同点:两者都是同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发生的、进行的,无论是事,还是活动,都必有一定的人物参与其中,也必有自始至终的经过和结果。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教师只有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求知兴趣与爱好,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弄清楚记事与写活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才能使他们懂得记事作文的写作技巧,进而把记事作文写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本人的做法是先将记事作文与活动作文的写法对他们进行比较,在引导并帮助他们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后,再言传身教,指导他们下笔行文。具体的做法是:
人物是记事作文和活动作文的统帅。特别是记事作文,人物往往贯穿于整篇作文的始终。我们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生命灵魂,就能抓住了记事作文的核心。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际训练时,必须使学生明白:事情(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一定要叙述完整、清楚。
而活动一般是集体行动,参加的人物较多,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实际习作中,应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人都写进去,只要能把有概括性、代表性,并能显示集体形象的个别人物,典型人物详写,再与集体活动的场面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就行。而事件不同,一般人物较少。人物活动也多属单独行动:有的事件中只有一、两个人物,而且都必须写进去;有的事件中,在场的人物很多,但其中有的不是事情(件)的参与者,没有必要去写。原则上是确保主要人物详写,次要人物略写。重点是要求突出人物对事件发展的关系程度以及人物活动的精神面貌。
在现实生活中,活动场面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是较大的或是经过人为布置的特定场面,在作文中往往通过必要的、特定的描写来渲染周围气氛以及活动的实质、意义,这是应该肯定的。而事件的场面一般不如活动场面那么固定,其具有机动性,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更换交替。依据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任务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一般不要求进行场面描写,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将其置之不理。我们教师可以也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尝试描写那些能突出人物性恪、个性和精神品质的特定场面,以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促使他们积累写作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覆盖面。
记事作文所记叙的事件,无论其事件大小,均有一定的原因起步,而这一起因就是事情(件)发展的“导火线”,且有其突然性和隐蔽性。因此,习作时先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在记事作文中是不可缺少的。而活动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点,活动的开展即活动的起因往往是由上级领导、学校少先队或班级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预先计划和安排的,首先是要做好活动的准备,使其具有预先性与公开性,即便不交代也没有多大关系。从另一角度上讲,事件的起因具有偶然性,活动的开展则具有必然性。这对我们教师指导学生的习作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事情与活动都有发展、经过这一阶段。但事情的发展、经过往往有曲折,较为复杂,是由参与事件中的人物精神品质、行为习惯而决定的过程。不同的人物对相同的一件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经过和结果。像速度有快有慢,结果或好或坏,情感可忧可悲等。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要告诉学生,必须详略得当地写出事情的发展、经过,以反映出人物的言行举止。活动的发展、经过则比较明显预定,只要提及是什么活动,如何发展、经过,往往学生就会心中有数,或明或暗地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轮廓,无须我们教师一一讲明。只要学生能写出感人的场面或参与者的技能不同而获得不同的结果即可。
事情的发展、经过一般都是有结果的(特殊情况下留悬念,没有直接写出),或好或坏,或不好也不坏,读后都能让读者受到感动,或悟出经验教训,或领略到人生启迪。活动则只是在预定的时间内结束的,其结果往往是有成绩有收获的一次项目展示,它可以使人从中学到知识或是使人受到教育,如果是竞赛方面的活动,结束时还有必要交代获得名次、奖励的对象等。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最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作文便成功了一半,兴趣从心理因素方面说是属情感范畴,以“动”激趣就是正确运用元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作文有材料可写,如开展课前3分钟讲话各种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其次,让学生评改,旨在激发学生思维,取长补短,逐步提高作文的批改效率,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写作兴趣。
在作文过程中,需要搜集语言、选择语言、推敲语言、使语言更加精确,作文是把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和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和训练溶于一炉,作文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指导作文唯一正确的途径,作文和读文紧密结合,是指导作文最有效的方法OB视讯。
②用好阅读教材,认真研读范文,是作文的一条捷径。写和读的相互转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以学习阅读为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
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性,而这样特性是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方能得出的,作为教师得从引导方面下功夫,引导得好学生会发现身边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和有趣的事物。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变被动为主动作文。
表达能力的来源是借助书本的词句和自身语言加以综合提炼,自身语言是局限的,只有通过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积累。
任何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来源于生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体验生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鞭策,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不要限定某种框架和公式,限制思路的发展,思维源于感觉,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客观世界,但却决于处世和前途。我们有时会发现,学生的一些想法和见解是我们望尘莫及,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教学生怎样获取知识。
6.1在写作指导中让学生从思想认识在实践中到取材,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始提出最低标准,以课本的范文指导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以鼓励表扬为主,在批改我讲评时对学生一点滴进步,教师加以肯定鼓励,使他们增强写作信心。
6.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也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学生办黑板报,让学生自己担任编辑和文章的小作者一起商讨、一起修改文章,这样写作积极性就更高了。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也是不行的。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再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又理解了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读书不思考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的哪些不同。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笔者就让学生说你喜欢的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这样,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教育性、示范性、感染性等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语言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仅凭作文课训练还远远不够,教师有必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将其转化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使学生时时处处都在接受这种训练,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作文水平。
观察与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上作文课时,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给出题目后,有的同学是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有的同学却是愁眉苦脸无从下手。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除了自身素质不同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的材料,腹中空空,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对生活缺乏细致的观察,不善于积累材料。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生活知识和对生活的感受是写作最基本最主要的两条。”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细心体验生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的兴趣,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不但要观察社会、观察人,而且要观察大自然,为作文采花酿蜜,积累生活材料。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即由表及里,从粗到细,从一般到个别,从局部到整体,从宏观到微观。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在我们周围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善与恶、美与丑、伟大与渺小、成功与失败……形形的人,大大小小的事,喜怒哀乐,都是人文的好材料,正如巴金所说:“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夕阳芳草无情物,解用都成绝妙辞。”只要学生每天记一点,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的材料库,何愁下笔无言?
“生活是一串零乱的音符,作文则是把这些音符合成五线谱,奏出悦耳乐曲的过程。”然而有了好材料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同学选材很好,但读起来却平淡无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主要是学生在构思布局行文上还有欠缺。要具备这一技能,仅凭几节作文课是不能做到的。尤其是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说,还不会运用通顺而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构思文章更是缺乏一些基本的技能。实践证明,模仿课文是行之有效的快捷方法。钱梦龙曾说:“创造往往以模仿为先行。”模仿便是学艺的捷径,如写字要先描红,绘画要先临摹,孩子说话也要先模仿。大多数艺术家都先从模仿入手学会了基本技巧,才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课文都是文笔优美的范文,在构思布局的教学上下功夫。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与段怎样衔接,怎样写人、记事、状物、抒情,从中领悟写作规范和要求,如记叙文要注意视与理的联系,挖掘事件的内涵,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样反复练习,实际就是我们学习提高的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作文水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单凭上课积累的一点素材,从课本上学到的点滴知识,就想写出好作文,无异于纸上谈兵。如果说观察、研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奠基石,那么多练巧练就是关键所在,把观察到的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相结合,就是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琢磨多练笔,合理利用时机,切合学生实际多安排练习。如学完《故宫博物院》可指导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写《我们的学校》,学了《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的生活……诸如此类的练习,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多练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练、去写,还是可以讲究一些技巧。许多题目,只要改变思维的角度,就能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如《春天》可以写自然的春天,还可以启发学生写比喻意义的春天,如同学间有如春天般温暖的友谊,祖国的发展充满着春天般的勃勃生机。而同一个材料又可以从不同角度确定中心,适用于不同题目的文章。OB视讯OB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