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视讯OB视讯OB视讯《四言诗·奋斗》是早期的一首励志诗,流传很广,影响甚大,曾给予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以巨大的鼓舞与激励。但这首诗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未被正式纳入诗词作品范畴,绝大多数诗词版本没有收录,相关赏析与评论也很少,这无疑是诗词研究的一个缺憾。这首直抒胸臆、语意直白、铿锵有力的言志诗,不仅是青年用以自励的人生箴言,也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壮美人生的真实写照;既是当时的时代号角,也是对人类奋斗不息精神的礼赞。
据《年谱(1893—1949)》记载:“他曾在日记本上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传》,在讲述1917年4月1日《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的相关情况时,也提到了这首诗。
迄今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版本收录了该词,如《诗词鉴赏》(张小林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重新修订)、《诗词书法赏析》(石赟、芦白欣编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诗词全集赏读》(麓山子编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诗词疏证》(胡国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4版)等等。
张小林编的《诗词鉴赏》认为:“据说:这首四言诗出自青年时代的日记中,大约写于他为《伦理学原理》作批注时。”石赟、芦白欣编著的《诗词书法赏析》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时间:“一九一七年秋至一九一八年春。”并指出:“选自《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中国青年》一九五四年第二十三期。”麓山子编著的《诗词全集赏读》指出:“《奋斗》是在1917年至1918年写在湖南一师的哲学课堂笔记——《讲堂录》里的,具体日期已无从知晓。”“源于1954年第23期《中国青年》魏巍文章。”现存的《讲堂录》写于1913年10月至12月,不是哲学课堂笔记,而是修身与国文两课的记录,其中也并无此诗。胡国强主编的《诗词疏证》的说法是:“据说,这首四言诗出自青年时代的日记中,大约写于他写作《体育之研究》一文期间,即1916年秋至1917年春。”上述书籍对该词的出处,要么语焉不详,要么难以查考。
1943年秋天,在延安,任弼时郑重要求萧三写一部《传》。1947年,萧三完成了截至“七大”为止的《传》初稿。但他长时间在国外,不熟悉1920年以后革命活动的事迹,难以写好《传》。1946年至1947年,华北解放区《时代青年》发表了萧三所撰《同志的儿童时代》和《同志的青年时代》两篇回忆文章。1949年春,萧三将其合写成《同志的青少年时代》一书,1949年8月由新华书店出版发行。1988年8月,湖南大学出版社以《的青少年时代》为名重版了这本书。该书在描述在湖南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时说:“同志那时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也可见他青年时代的抱负了。”这是迄今为止有据可查的有关该诗最早的记录。
1958年,《新体育》杂志连载了周世钊写的《毛主席锻炼身体的故事》。后经作者修订,1978年1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以《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为名予以出版。周世钊在记述在湖南第一师范坚持锻炼身体时写道:“毛主席每天都要写日记,借着日记来鞭策自己,督促自己,使自己的学习和锻炼不断进步、提高。有一天,毛主席在他的日记上这样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萧三是湘乡东山小学和湖南一师的校友;周世钊与是湖南一师的同班同学。尽管他们都没有指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但作为学生时代的同窗好友,他们的记录值得采信。这首诗无疑出自之手,大约写于1917年,但具体日期尚难定论。
《四言诗·奋斗》全诗六句,每句四言,共二十四言。该诗结构颇似《诗经》中的《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每两句为一节,句式整齐,反复咏唱,从而突出“奋斗”的核心主题和“其乐无穷”的乐观豪情,集中反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春意气。
“奋斗”是这首诗的主题词。孙中山在《自传·讨袁之役》中写道:“自二年至于五年之间,与袁世凯奋斗不绝。”此处的“奋斗”,当是“斗争”之意。孙中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写道:“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而此处的“奋斗”,则是现代汉语的“奋斗”之意。在写诗的那个年代,“奋斗”是“奋”与“斗”的合成词。《辞源》对“奋”的解释是:“1.鸟张开翅膀。2.猛然用力。3.发扬,振作。4.震动。5.激愤。”《辞源》对“斗”的解释是:“1.斗争,战斗。2.竞胜,比赛。3.遇,合。4.凑集。”而在现代汉语中,“奋”拓展成了“奋斗”,“斗”则多被“斗争”所取代。《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奋斗”:“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斗争:①矛盾的双方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②群众用说理、揭发、控诉等方式打击敌对分子或坏人。③努力奋斗。”
诗中的“奋斗”,要从现代汉语中的“奋斗”和“斗争”两个词的语义去理解。“奋斗”,既包含吃苦耐劳的努力拼搏,也包含势不两立的冲突对抗;既有“肩并肩”式的团结协作,又有“面对面”式的短兵相接。“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中的“天”“地”“人”,蕴含着我国几千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思想、礼仪和社会制度。博览群书的深知传统社会中“天”“地”“人”的丰富寓意。“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明确把既是社会又是自然的“天”与“地”作为征服的目标和改造的对象。1919年7月14日,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把“天不要怕”与“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相提并论;他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诘问,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
“与人奋斗”中的“人”,既是共同“奋斗”的伙伴,也是进行“斗争”的对象。至于在二者之间如何偏重,则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势而异。只有准确把握“人”的丰富蕴含,才能全面理解“与人奋斗”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方式。《选集》第一卷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第一句话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句至理名言是对“与人奋斗”的最好诠释,既要分清斗争的对象,也要明确依靠的力量。这是革命实践的逻辑起点,也是他政治智慧的现实基础。
《论语·雍也》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OB视讯。’”把“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视为“其乐无穷”。“乐”,既是一种愉悦情感,更是一种行为态度。乐于奋斗是生命观永不熄灭的亮点,正如1917年送给病亡同学的一副挽联所写:“与其苟且偷生,生无足道;非为奋斗而死,死有余哀。”
周世钊在《毛主席青少年时期锻炼身体的故事》书中记录该诗时解释说:“与天奋斗就是与自然作斗争,因而战胜自然,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的意思。他在体育锻炼的实践中也表现了与天奋斗的精神。”
周世钊在回忆的童年时,写道:“毛主席是父母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两个哥哥都因为身体不好,在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毛主席幼小时,身体瘦弱,常常害病,母亲很替他担心,因此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饮食衣着。”“毛主席十二岁时,害过一场大病。在父母的多方护理和调养下,经过一段时间,病已完全脱体,只是身体更加瘦弱了。这样一来,使得年轻有大志的毛主席着急了……他想来想去,后来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身体锻炼好。”在湖南一师学习时,“当他才入校的时候,身体仍然不那么强健,瘦瘦的身材,白白的面色,和一般同学比起来,他是较弱些的。他早已注意锻炼身体,在杨昌济先生的鼓励下,更增强了锻炼身体的决心,采取了多种多样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当时,学生因病早亡的情形时有发生,1917 年,学校里竟然连续病死7个人。湖南一师为他们召开了追悼会,写下一副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这既是对英年早逝同学的哀悼,更是希望唤起大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视。这就不难理解,理论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体育之研究》。他力陈“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强调身体是“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响亮口号。
在湖南一师,始终坚持锻炼,如日光浴、风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跋涉以及体操和拳术等。他还贴出《游泳启事》:“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他曾对斯诺说:“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但是,仅从体育锻炼角度,难以充分解读创作《四言诗·奋斗》的缘起和心志。《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1915年9月,做了一件奇事。他用“二十八画生”名义,向长沙各学校发布了一则《征友启事》:愿意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结为朋友,愿意和那些不怕艰苦、不怕困难、能够为国民献身的志士通信联络。1915年9月27日,在写给萧子升的信中,谈到了他的热心求友之举:“仆自克之力甚薄,欲借外界以为策励,故求友之心甚热。……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深感要做一番大事业,不能单靠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奋斗,要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共同奋斗。
1919年7月21日,在《民众的大联合(一)》中写道:“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到了极处。”1919年8月4日,他在《民众的大联合(三)》中大声疾呼:“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这正是学生时代的立志要创的“奇事”,也可以说是“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具体内容。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五四运动大潮的洗礼,的志向日渐清晰且明确。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始终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而“敢教日月换新天”则成为这一宏图大志的诗意表达。为了砸烂一个旧世界,为了建设一个新中国,他与天、与地、与人奋斗了一辈子。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一级巡视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孩儿立志出乡关——《七绝·呈父亲》解析惊涛拍岸怒声吼——《四言诗·〈明耻篇〉题志》解析长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君行吾为发浩歌——《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