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视讯 > OB视讯新闻 > 写作指导 作文领导(精选20篇)OB视讯

作文领导(精选20篇)OB视讯

  “童年趣事”是根据苏教版第二单元教学要求设计的学生习作题,旨在让七年级学生有话说、抓住重点说、把话说好。真正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学会选材;甄别筛选,扣住中心,学会构思;展开想象,精雕细刻,学会描写。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如果在选材、构思及表达(描写)方面取得成效,对学生写好记叙文将大有裨益。

  (过渡语)前人一幕幕童年生活的画面展现我们眼前。今天,咱们也来说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尽量与前面一个人介绍的内容不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展示一个最好的自己。请同学们以“我叫

作文领导(精选20篇)OB视讯(图1)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作文指导流程中的活动一“感悟童年,珍视童年”和活动二“回首童年,采撷生活”两个环节,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状态。

  赞可夫也曾说过:“只有在儿童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使儿童的作文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因而,有效的作文指导,一开始就要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从已有的素材储备库中不断拈取写作题材,使学生的写作具有“源头活水”。

  童年,一个充满希冀和诗意的字眼。童年充溢着幻想和好奇的时代,童年,多姿多彩,童年,无拘无束。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从你记忆的仓库中采撷你童年生活中最亮丽的花瓣。用浅显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讲给同学们听好吗?请以“我的童年趣事是,这件事趣在”的句式发表你的见解。

  “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体现在情节设置上。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都要在故事情节中刻画和展示。文章情节必有高潮。没有高潮,情节就缺少波澜,就难以吸引读者;而情节高潮需要组织、需要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靠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比如,有学生选择了“捅马蜂窝”的材料后,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为之设置环境、描写马蜂四处飞舞的情景等情节。在活动三“梳理思绪,巧妙构思”流程中,教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主题——关注生命,启迪学生尊重生命、与一切生物和谐相处。这样,材料的主题就鲜明而且深刻了。

  (过渡语)有人说童年是金色的,有人说童年是灰色的,还有人说……我说童年是多彩的;有人说童年的味道是甜蜜的,有人说童年的味道是苦涩的,还有人说……听了同学们的诉说,在我看来,童年是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关键的是你要用你的生花妙笔去描绘。

  请同学们为下面两段文字中的省略号的位置续上一段话,使文字表达生动形象起来。

  记得六岁那年,我在读幼儿大班。星期天,我在客厅里玩耍,手拿塑料“金箍棒”学着孙大圣,一会儿站在凳子上作“登高远眺”,一会儿扬起棒子学“棒打妖精”。只见他……

  妈妈在洗衣服,随着她手搓衣服,盆里便冒起许多透明的小泡泡……我有点急了,转身一用力,脚下的洗衣盆翻了,跌了个四脚朝天。

  清代大诗人袁枚有诗说得好:“爱好从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一位精于翰墨的老诗人“一诗千改”,这充分说明写作的“初始状态”与“最终呈现”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改”在锤炼语言的同时也锤炼着材料、思维。在活动四“展开想象,精琢细刻”的流程设计中,教者设计了两则材料,让学生在省略的位置补写生动形象的句子。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是“高级”的表达,“改”就是在追求“高级”。“不厌其改”就是在修改文章的过程中,不断促使学生加深对“写”的理解以及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荔枝》时,完成“范文引路”一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荔枝节有更多的人来深圳品尝荔枝,我们到荔枝园观赏观赏,看看荔枝有哪些地方逗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介绍,好吗?”接着播放录像,随着欢快的乐曲声,电视屏幕上呈现一片荔枝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荔枝,堆满筐的荔枝,剥开壳的荔枝,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要学生用一两句话谈感受时,人人争先恐后,一个学生说:“荔枝圆圆的,红红的真惹人喜爱!”另一个学生说:“每到荔枝成熟时,当你走进荔枝园,就能看到树上一串串鲜红的荔枝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一阵风吹来,荔枝摇摇摆摆,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尝美味可口的佳果呢!”……当我再次放录像,选择“荔枝森”、“一串串荔枝”、“荔枝外形”及“荔枝肉”等特写镜头定格,要求学生有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描述时,个个都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抓装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有顺序”观察方法,“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小学生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要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媒体群的整体优势。下面谈谈高年级作文的指导:

  (一)例文引路。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边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其中包括如何选材,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直接迁移到作文中。例如:指导学生写绘景文《美丽的仙湖》,以《桂林山水》(六年制第十一册)为范例,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先在投影片上归纳出的“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结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词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作文的思路即可开启。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即等于给学生“一根拐杖”,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二)观察指导。根据例文总结出的写法,即写作目标,逐步演播声像媒体,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写的难题;培养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如:指导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烧烤》时,“例文引路”后用录像展示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带入“烧烤潮。学生看着全班同学烧烤的情景,异常高兴,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人。当我要他们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出活动全过程时,个个绘声绘色又毫不费力。接着我又提出要求,重播录像,并选劝生炉”、“上叉烤”、“吃”突出的一些场面边“定格”,边用教鞭指划,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学生随着教鞭的指点观察、回忆、分析、鉴别,分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这个场面中让人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来“写清楚”;还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可见,电视媒体提供物像指导观察显神通,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思维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仿写”入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的双翅,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我们常对学生讲: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 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 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 我不断用这些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哪怕一点一滴也及时给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一次作文,一个学生在题为《树根的联想》一文写到“树根弯弯,像爷爷的拐杖耸着一个美好的希望”,纵观整篇文章,错别字病句很多,想到哪,写到哪,全文紊乱,仅此一句较好,我在评讲作文时就暂避其不足,只对这一闪光的语句给以高度评价,该生深受感动,同学们也深受感染。既然能写活一句,也一定会写活全篇,从此该生便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建立起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

  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等等。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作文教学,学生普遍感觉难以下笔,或搜肠刮肚,书之言之无物;或虚伪造假,空洞僵化,言之无物,眼中无物,心中无情,缺乏真情实感。当然,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是重要原因。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自身阅历浅,课外阅读又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他们平时不注意周围的事物,没细心观察生活,不善于积累素材。笔者认为,要有效地提高其作文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把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作为他们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例如,学习的感悟,生活中的挫折经历,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等,我们都时时处处有与众不同的感悟。这些不同的感悟,通过我们的细心观察,并善于保持一颗敏感心,把自己经历的感悟写成文章,天长日久功到自然成。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因材施教。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多做指导,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善于挖掘每个学生写作的长处,多指导学生从经历中、从自己的爱好中等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城市学生可以描绘自己生活的都市市井风情,农村学生可以从农业场景中下笔。此外,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如马航失踪、反腐倡廉、深化改革等大事件,大家都关心,都是有话可说的好素材。有了生活的积累,再加上教师的及时指导,写作时就会思路敏捷,下笔流畅,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真实生动,避免记流水账和面面俱到的弊病,使写作水平、写作技巧逐步得到提高。

  写作训练,离不开多种文体的练习。如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册都分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单元。教师要根据各单元训练目标的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精讲、细讲,再要求学生写同类作文。学完第一单元莫怀戚的《散步》后,可要求学生写一些怀念幼时玩伴的记叙文;学完魏巍《我的老师》后,要求学生写自己小学老师的散文;学完朱自清的《春》后,要求学生写风景的抒情散文。甚至是诗歌、小说等,让学生放飞想象,浮想联翩,任其自由发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及时鼓励、引导,使学生能够抓住不同文体的方法特点,学会灵活表达,在灵活的表达中逐渐学会写作。除了命题作文外,还可尝试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每学期还可以采用几次短文看图意、看漫画的方式让学生自拟题目,展开想象、联想写作。大多数学生是天真纯朴而又富于幻想的,有时他们的意识比教师还要超前,学生们想象力的敏锐和丰富是令人惊讶的。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结合。不可割裂上述的密切联系,哪些为写作而写作看似能收一时之功效,其实害人不浅。尤其要反对对照作文样板进行机械模仿的不良行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然,如上所言,时下的中学生为应试而疲于应付,无暇读书。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语文授课的水平,展现自身的素养、魅力,把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和阅读的海洋中来。如现在的语文教材篇目大都选自名家名篇,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教师上课就要使学生充分阅读,美读,领悟文字、文学之美,向学生提供一些优美的篇目,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浸润书香,进而积累下大量的知识,这样写作就不会有无米下锅之虞。当然,在信息时代的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不至于在茫茫书海中迷失方向。

  “每诵……也能用自己的声音‘裹挟’成千上百听众,与我一同潸然。”我很欣赏韩军老师的这句话,尤其是“裹挟”二字,让学生在教师声音的气场中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沉浸。

  《论语・卫灵公》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引用到诵读教学中,则意味着教师只有做好了诵读的示范,方能要求学生诵读,进而要求学生背诵。

  文言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教学的最大障碍在于语言环境的缺失,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写文言、说文言,因而,诵读成为重造文言语境的主要方式。琅琅书声,抑扬语调,让语句词汇如串珠一般在学生的唇齿间一一流出;读而诵之,默而识之,涵咏陶冶,这是一种有效的内隐学习。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喜欢诵读、擅长诵读,方能营造语言环境,促进学生诵读活动的展开。同时,诵读无疑也是课堂上展示教师内蕴与才学的方式,也就会给学生起到一种正面引领的作用。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喜欢播送名家的朗诵。名家朗诵固然不错,但笔者觉得,对于课堂和学生而言,最好的朗诵者就是教师自己。再好的磁带和光盘都不如身处其境的朗诵。教师的当堂诵读,有师生彼此的眼神交流、有神态表情的直观呈现、有声音动作的无间质传递,它的效果无疑是最好的。播放磁带光盘,无论怎样毕竟是转借的传达,缺失了教师主体和情境参与,难免隔靴搔痒。

  如果说声音表达的技巧是“毛”,那么文章本身的语句与内容就是“皮”,脱离了文章本身的语句与内容来谈诵读、来指导诵读,那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抽象而虚幻,让学生感到不可捉摸,文言教学也就异变为朗诵指导。我们文言教学中不需要这样的指导课。

  声音表达的技巧外显在诵读中,就是声音的停顿延长、声调的抑扬高低、节奏的疾徐快慢、语气的轻重升降。声音为什么要如此变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背后就是文章的语句与内容,还有读者的理解与体验。

  诵读根植于文本分析,伴生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形成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分析包含字词、语句、段落、内容、主旨、修辞等等诸多方面,它是诵读指导的支点;同时诵读作为一种有效的认知活动又反过来促进了分析的深入推进,而当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领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后,诵读又成为其寄寓情感表达体验的活动形式。诵读与文本分析相生相伴,诵读指导的过程也必定是教师引导下的文本探知、审美体验过程。

  文言诵读的指导应该建基于语句的分析和内容的理解,具体的支点有:不同的句式、语气词、长句断句、用词特点、情感变化、层次变化等等。

  金圣叹批《水浒》:“有草蛇灰线法……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这里的草蛇灰线,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脉。文脉有大有小,大者如全文情感线索、文眼锁钥、观点纲领等等,小者如一段中情态变化、条理层次。文脉如经络,连接语句的血肉,再牵动字词的皮毛,拽之文脉,无怪乎通体俱动。在文言诵读中,如果我们拽住这样的文脉,就能依此捋理语句,推敲字词,进而发文本之深意,探作者之幽情;诵读时化而外之,语句就跳跃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节奏。

  例如在《师说》一文中,第二段作者展开从师之理的论述,洋洋洒洒,纵横开阖,学生觉得平冗涩滞,诵读时难有好的表现,但如果我们找出草蛇灰线,就会化平冗为跌宕,变涩滞为畅达,对于诵读的指导也就能具体深入了。

  由责问(语言形式:其皆出于此乎?)到否定(语言形式: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到嘲讽(语言形式:其可怪也与?),作者的感情愈加激越,汩汩滔滔,诵读起来,跌宕抑扬,正如“韩潮”(古人对韩愈散文风格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重对比并非平铺直叙的,而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第一重对比意在总说,圣愚的区别,而第二个对比则具体化到今之“众人”不从师的具体表现,第三个对比则又具体到“今之众人”中的士大夫之族,矛头直指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所指愈加具体,情感愈加激越,诵读语气愈加扬厉。以文脉梳理此段,由句到词,甚而标点,诵读起来,必能铿锵激昂。

  又如必修五中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文脉在于作者的情感,情寓于内,发而为声,诵而有调。每段声调变化,语速各异,皆由情感文脉所定。就像教参上所写:第一段自责自悔,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这是总的调子的拿捏,具体到一个段落,如第二段,“乃瞻衡宇……”第二段四字句开始,一连八句,节奏明快,语调平和,语速较快。犹如作者牢笼始出,还乡之情迫不及待。回到家后,又转化为七字句,生活闲适,心情舒畅,语速变缓,可体会到悠闲喜悦之情。亦是由情感文脉来斟酌诵读语调。

  “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容针”是清代篆刻名家邓石如提出的一种审美风格,篆刻是方寸艺术,在方寸间布白留黑要大胆取舍,印面疏朗处可停车走马,稠密处却针难插入。把这种错落疏密的观念应用于文言诵读教学,则可以启发我们在指导时有疏有密,且收且放。

  孰收孰放?凡关乎文脉,与内蕴情感或线索相勾连、与语气变化相对应、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的句子和词语,我们就要细加分析指导;反之,则可以一带而过。

  我们分析时,往往重视内蕴的探究而缺乏情感的体验,学习应该是一种体验性的认知活动。学生学习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体验的程度如何,我们很难去把握和测度。诵读无疑是体验的外显,感知语句形式――分析内容情感――诵读体验表达,这是一个由浅及深、自内而外的认知体验过程,字斟句酌、披文入情是体验的必不可少的积淀。所以在重要处不吝时间,细加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一些陈述的语段、或者情感内容相对恒定而无变化的语段,我们的诵读指导则可以大刀阔斧,快速进行。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郑伯、烛之武对秦伯的说话语气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很难去指导学生诵读出烛之武不同的说话语气,很难指导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师本身的理解与体验不够,在该收紧推敲处忽略了,或者在推敲斟酌时没有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展开。其实,只要我们抓住一句就可将烛之武的情感外显化,也就可以将诵读指导显性化。

  烛之武拒绝郑伯时说:“臣老矣,无能为也矣!”加点的话,应该细加推敲。这句话很特殊,短短的五个字中有两个是语气词,为什么要连用两个语气词?“也”表示陈述语气,翻译为“了”,但烛之武觉得一个“也”字尚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委屈与愤懑,所以再加一“矣”字,“矣”,也表示陈述语气,但比“也”更重,表示时间事件过往的意思更强。比较单用与连用,“我老了,不能做了!”与“我老了,不能做了啊!”,可以明显体会到后者情感的沉郁,无尽的委屈和腹中的抱怨,潜台词“我年轻时怎么不给我机会?”“我老了才来找我、求我”“现在才知道我的才干和厉害”意味无穷。在比较二者的不同后,再观察到句后的感叹号,教师进而指出,在读此句时,一定要拖长“矣”,加重“矣”,再引导学生揣摩体验。我想,这样详细的诵读指导才真正读出了人物之情、文章之味。两个语气词,万千委屈恨。所以说,密处不容针,方能将体验引向深处。

  疏可走马,不是说不指导,而是说因为某一部分情感语气较为稳定,所以诵读指导可以较为快速。例如烛之武见秦伯所说的话,很长,从几个角度游说,但总的语气基调都是一样,都是烛之武卑己尊人、为对方考虑,以此贯之全段,所以诵读指导较为快速,不须凝滞于某一语句或字词。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作为架在求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座桥梁,以其自身的功能,进行着信息传递、咨询服务,沟通求职者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成为求职者教育内容的有机部分,对促进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实施,如何帮助求职者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以加强他们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随之成为重要课题。本文就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谈几点思考。

  现今,我国已进入到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为主体的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实施,职业指导作为架在求职、用人单位之间的一座桥梁,以其自身的功能,进行着信息传递、咨询服务,沟通求职者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同时,职业指导也是围绕着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开展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再就业、职业教育、培训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围绕着就业、培训的开展而发展的。为了探讨职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下对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谈几点思考。

  职业指导的突显作用,首先是在服务就业方面。要做好就业服务,就要清醒的认识到就业形势、结构、难点和问题,从而才能有针对性的搞好职业指导。

  据测算,“十五”期间,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逐步进入劳动年龄,中国劳动力资源(16岁以上人口)呈持续上升趋势。2001年,劳动力资源约为9441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男16~60岁,女16~55岁)为78497万人;到2005年,劳动力资源达到100963万人,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348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1191万人,超过“九五”期间的年均增长量912万人。其中由于年龄构成的影响,2003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为最高。

  从总的趋势看,在最近一段时期内,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学校升学率和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这些对于延缓就业,减少社会就业压力,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随着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五”期间达到高峰,毕业生(主要为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严峻的就业形势突出表现为①劳动力供求矛盾制约着新成长劳动的初次就业,过高的劳动力供给比重,过高的总人口就业率和过高的青少年劳动力参与率,形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就业压力。②初高中毕业生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其素质难以满足需要,据人口普查资料反映:我国1990年15~24岁青少年有24591万,但其中正在上学的只有3874万,占15.75%,而在业人口19253万,占78.29%,几乎是5个人就有4个人已就业。由于青少年过早地离开学校而走上工作岗位,文化素质过低,使得选择就业的余地很小,只能从事体力型劳力。③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毕业素质和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仅以北京为例,2001年北京地区高校到毕业时,实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达到10448人,比1998年增加了2374人,占199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数的17%。2002年全国145万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北京为83%,全国部属院校初次就业率为75%,地方高校仅为45%。在素质方面,与用人单位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在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④农村劳动力就业加重了城市就业的压力,根据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1997—2000年,农产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8.1%上升至23.64%。以此推算出1997—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由8315万增长到11340万,平均每年增长1008万增长率10.9%。随着经济的发展还将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同的就业群体,都面临着就业岗位的选择。职业指导是就业、培训的重要措施,要想有效的促进就业,就必须围绕着就业这条主线,进行积极的职业指导。而职业指导要想要有效的推进,也得根据就业的特点,找出矛盾所在的关键点(除客观经济条件外),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拟定不同的指导方略,使用有不同的手段、方法从而使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就业形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职业定终身的做法,已经被多种就业形式和格局所取代,在这飞速变化的转折过程中的新形势下,要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坚持围绕着市场转,做到以市场需求为核心。

  当前市场对职业的需求,不再是靠计划,靠指标的分配、企业自主用人、自主分配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企业更注重的是人才和效益,注重的是从业人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企业不是培训中心,不可能不计算人工成本,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人才招聘上,往往选择职业岗位最适合,最具有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上手就能用的人才。面对职场上这样的变化,要积极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就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需求的这一特点。当前要把职业指导重点从一般性的指导劳动者参加常规就业、培训上,转向重点放在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着力对劳动者加强提高职业能力的指导,具体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市场,既使是社会高知识群体——大学毕业生,当年也有50%—60%难以实现就业,这其中的原因,故然有劳动人口增加;扩招大学生源;就业岗位紧缺等因素外,“天之娇子”不正常的心态和缺少就业能力,也是未能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不少大学毕业生,总想找一份既体面又轻松,待遇还要高的工作,挑来捡去,眼高手低,徘徊之中就把自己剩下了。不曾想哪个单位都需要有工作经验、岗位适应能力更强的人。因此这就需要职业指导能充分发挥作用,对类似这样的人群,应指导他们“经历就是财富,没有工作经历或经验,一般不容易被用人单位选重,既使招进,试用期被证明不具备能力的,也会被解聘,因此应该积极做好,提高就业能力的指导,指导他们尽快从事一个就业岗位,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知识结构、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的调整,职业和岗位的转换是必然的,一个职业干到终身已不现实。因此职业指导要针对这一情况,指导其如何进行转换职业能力的提高。劳动者职业转换能力的提高,需要有适应本岗位或新岗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职业能力的证明(自身的操作技能、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形式上需要经过培训与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职业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应把职业转换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对已不适应现工作岗位的要求,或需要转换其他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应根据具体对象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应新岗位要求的能力提高指导,并促其领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实现新岗位就业创造条件。

  时代科技、信息的飞跃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建立学习型组织、参加终身教育培训,自觉提升素质,已成为劳动者适应工作需要的必备本领。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不学习、不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因此职业指导在此阶段应将提高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强化其掌握实用技能,使知识、技能能与时俱时,能适应职场变化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长盛不衰。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对劳动者职业生涯中的引导,通过不断的切合实际的指导,使其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在劳动者成长的通道上,为能实现一个较稳定的职业生涯,打牢根基。三、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自身建设

  职业指导工作经过几年的推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已成为劳动者实现培训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在促进职业培训和就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就全国整体情况看,职业指导工作,在思想认识,队伍建设,人员素质及工作质量上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使职业指导工作在未来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职业指导这门科学,涉及领域宽泛,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工作规律和专业化的方法,特别是在对劳动者职业生涯的设计,促进劳动就业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施职业指导,不仅是要推广一种技术,或一种措施、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应认识到职业指导从工作理念、发展总路,到现实的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实施是一种发展战略,实现的是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方略设计。在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如果职业指导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就会增加劳动者就业的盲目性,致使就业服务措施不够完善,就业的效率、效果会大打折扣;在促进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如果职业指导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实现就业能力的提高将受到影响;在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如果职业指导的作用不能发展,就可能会使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增加压力,甚至可能会走弯路,增加实现就业的阻力。因此,应该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项非常崇高的职业,她对促进职业培训、教育和就业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指导肩负的责任和史命也是重大的,不道德或不健康的指导,对劳动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无论是社会各级领导,还是从事职业指导的工作者,必须深刻的认识这一点。要本着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负责精神,兢兢业业的做好职业指导。

  全国职业指导员队伍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可数以万计,而且除了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外,教育部门、社会团体部门等也都积极参与加盟了这一领域,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但这种现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据美国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职业咨询师(相当于我国的高级指导师)约有16万余人(1999年),而我国2002年获取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员只有一万多人,而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只有1000余人,加上其他职级的职业指导人员总计才有5000多人,与美国相比,美国2亿人口/16万职业咨询师,平均一位职业咨询师面对1250人;而我国12亿人口/1000人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位职业指导师要对24万人。即使加上社会上一些心理咨询人员,也算一半,那还需要面对12万人。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要想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应该进一步加大职业指导员的数量,加大职业指导队伍的规模和社会影响的力度,只有职业指导人员增量得到应有的扩充,规模的影响力广泛,才能产生一定的效应和效率,才能进一步改善就业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布约克沃尔德曾说,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只有以儿童为本位的才能解决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游戏作文可以为习作指导课堂的和谐搭建宽阔的桥梁。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也许能发现一些游戏作文指导中很有意思的地方。

  师:(打开电脑,略显奇怪)嗯?有人给我发了封邮件,说我们六(1)班的教室里竟然藏有炸弹。

  师:一起逃?可自己跑了,楼上楼下的同学怎么办?嗯?先让我看看这条最新的消息―揭秘炸弹游戏可以获得奖励。大家愿意一起挑战这个游戏吗?

  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儿童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和创造力,但我们也很担心一厢情愿的善意假设,会带来更多的弊端。要解决为情境而情境,为游戏而游戏的最好办法就是坦诚,借助教学的环境为儿童创设一个激发团队互助合作的假想敌是儿童可以接受,也是符合游戏精神的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趣”。这种“趣”是建立在儿童的想象力之上的,儿童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想象力无比大的世界,他们乐意参与的游戏恰恰就是这个世界的载体。这种“趣”必须是能调动儿童身心的,是能激发儿童真善美情怀的,因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往往就是来源于对“趣”本身的体悟。

  所以,诚如上面的这个案例――教师将一个想象中的,极具破坏和创造力的设想借助游戏的载体引入课堂,利用“趣味挑战”把儿童原本对习作课堂的畏惧心理转化为对游戏关注。吴勇老师也说,梦想是儿童最丰富的写作资源。这个梦想就是儿童天然具有的游戏心态,习作教学真正融入这个儿童的世界就会和儿童的梦想一起飞翔。

  一次游戏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后,团队中的有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游戏作文中因缺乏关注儿童“内心世界”导致儿童情感缺失的现状,“如果我让孩子们写一个游戏,即使他们没当场玩,甚至从来没玩过,也可以很精彩,信不信?……”如是语扣问人心。

  师:各位动物们,老虎大王下面允许你们为自己的不到会申诉。不过,我可要提醒大家,如果申诉不成功它就要吃掉你们这个族群。

  这是一个以“演”为载体的游戏作文,源起于是苏教版四年级下习作4的内容。以往大家教这个内容的时候,更多地是关心情节的编排而很少能关注到童话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因此,“奇文”百出,上天入地,纵横四海者比比皆是,独缺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者。在上面的这个教例中,何捷老师利用情境的创设将孩子引入一个利于孩子发现自我的想象世界,这个世界虽是虚构的,但不悖情理,只有遵循“人心”才能激发孩子的“文心”。

  在游戏作文的课堂教学指导中,关注孩子的“心”,他们在游戏情境中的真实的反应,他们作为个体人地独特思考和体验,才能让孩子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游戏给了学生真实的现场,同时也给了学生真实的表情达意的空间。但不同理解层次的学生对游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尊重儿童思维和语言的同时,用“智慧分享”和“规范指导” 帮助提升学生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特级教师陈文老师说,这是帮学生建筑语言大厦搭脚手架。

  老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活动观察记录》。(为学生设计的《活动观察记录》中,记录游戏过程要求用 的固定格式。)

  马婧:我估计丁铭肯定喝到醋了。他先用鼻子闻了闻,接着就皱起眉来,再喝了一口,他原本笑着的脸,渐渐变成了苦瓜脸。随后又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1.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后面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线.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观察就是写好作文的“金钥匙”。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时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观察不仅要看,还要听、问,有时要摸一摸,用口尝一尝。观察是思维,想象诸能力的基石,是获取信息的手段及本领。训练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观察的热情。因此,要训练学生细心观察,真切感受。如,我校每年召开运动会,举办联欢会等,我在班里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题目,并提出观察要求,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指导他们注重描写,渲染气氛。学生观察细了,感受深了,创作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有些学生的作文写不好,原因固然是不会观察,但更重要的是不会思考。思考如同观察这把“金钥匙”上的齿槽,没有它,就很难打开写作的“金锁”。所以,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当目及一件事的时候,就要想,这件事可以表现这个人的什么思想,说明了什么道理,反映一个什么社会现象,等等。有些材料虽然司空见惯,但由于我们善于深思熟虑,有独到的感受,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十分新颖深刻的。如,《我的爸爸》这样的题目各年级同学都练过吧,班上有个同学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想到以下四项内容:

  通过分析、比较,他觉得“带病上班”、“生活朴素”和“孝敬老人”内容比较普通,写出来可能与别人爸爸的情况差不多,因而不选。“不占公家便宜”这项,最近正好有一件生动事例:姑姑结婚,让爸爸从单位里借几辆好车。爸爸不答应,说他身为科长,不能带这个头。姑姑和他吵了一阵,他反复解释,坚持了原则。爸爸说,作为国家干部,“公”、“私”二字必须分得清清楚楚,决不能占公家便宜。这个同学选取的内容又真实又新颖,与其他同学写的都不一样,这就是认真思考的结果。

  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童话故事。根据这一特点,在指导学生的作文时,首先由老师讲一个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感动,受到教育;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如,指导人教版第六册第七单元习作,老师可先给学生讲《大大、小小、懒懒的故事》。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同学们如痴入迷地倾听,同学们就会被“小小”的命运所深深地感动,对“大大”“懒懒”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憎恨,并对“大大”“懒懒”的下场感到大快人心。这样一来,同学们感到轻松多了。因为“构思”这一环节已预先由老师帮忙做了,作文的内容是现成的,同学们只管顺着故事的思路,集中精力考虑“表达”,如何遣词造句,怎么写得清楚、准确、通顺、简洁、生动就行了。

  在教材的课文练习和作业练习中有多处小练笔的安排,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好小练笔呢?现今小学作文教学遵循的是“从仿到创”的基本途径。作文起步教学自然应该以“仿”为起点。课文中经常有精彩的片段描写,非常适合学生仿写。因此,可在此处进行练笔。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中《赵州桥》的第三段: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一段可以按照:“(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所有的( )。”进行仿写。

  在平时,可以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而这个日记可以是即兴的,让学生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事,还可有意观察后进行日记。还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如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把调查过的资料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这个在我们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布置后,学生把了解到的一些名人故事,传统习俗的由来和发展等通过日记写了下来,学生的兴趣很大,也有话可写。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活动中自主捕捉作文素材,提高作文兴趣。如在一次作文课教学中,我为让学生能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就有针对性地创设了活动――“传递大比拼”。具体操作如下:第一个情景:我先要求每组各选一名代表,将一句完整的话写在老师提供的纸条上。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他们有的直起脖子,有的扯着嗓子,有的举起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喊着:“组长,让我去!”第二个场景:我要求学生将这句话用拼音写出来。顿时,一部分拼音掌握不过硬的同学原本高涨的热情有所下降。第三个场景:所有代表都把拼音写出来了,我要求各组代表把这句话的内容悄悄地告诉第一桌的同学,再依次传递下去,直到最后一名同学报出纸条的那句话为止。第四个场景:将比赛名次宣布后,胜利者全组欢呼雀跃,败者或唉声叹气、或相互批评指责……活动一结束,我立即要求大家把刚才的竞赛情景,包括人物动作、语言、神态OB视讯、心理活动用语言记录下来。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所以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顺理成章。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动人的场景稍纵即逝,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契机,及时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如本班高冬梅同学的作文《我爱舅舅》获得南通市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为了鼓励她和全班同学,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给她颁发奖品。这时,我发现高冬梅及同学们神情十分动人,于是我立即“下水”,以第一人称口气进行即兴口头作文――“‘祝贺高冬梅的文章获奖!’老师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的目光像闪光灯一样,一齐射向她。我作为她的同桌,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便用身子轻撞她的右臂,半闭着眼睛说:‘祝贺你了。’这时,我发现她身子比往常坐得更直,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深情地望着老师。她胸脯一起一伏,嘴唇微微地颤动,好像在说:‘老师,感谢您对我作文的耐心指导和修改。’高冬梅上台领奖了,老师一边微笑一边拍着她的肩膀说:‘祝贺你!这是我们全体同学送给你的礼物,望你今后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只见高冬梅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说:‘感谢老师!’然后转过身子对同学们说:‘感谢大家的鼓励,愿我们共同进步……’”

  这样即兴口述后,我要求大家在脑海里再想一想刚才的情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语言描述下来,并与老师的口述比一比。

  怎样拨动学生的心弦?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语文教材凝聚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震撼心灵的感染力。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高尔基在儿子离开小岛之后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儿子收到爸爸的来信以后的情形,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为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要求在信中写出自己读了信之后的想法、感受,以及今后怎么做,命题为《给爸爸的回信》。

  再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书本上介绍了火给人类带来的意义。我要求学生继续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如何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如何感谢普罗米修斯,如何举着火把高呼……尽情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题为《火种来到人间》。

  进入大学后,我们开始接触了较为陌生的论文,我们大致了解到这种文体与以往所接触的文章相比有更为严格和规范的写作方法。虽然经过短短两年多的摸索,在一次次课程论文的演练中学习到了不少的写作规范和方法,但是凭我们自己的能力却仍然无法撰写出规范的论文。因此学校为即将面临写毕业论文的我们安排了论文写作指导课,这门课程很特殊,总共有六位老师为我们上课,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我们讲解了论文写作的要点。

  上了一学期的论文写作指导课,我收获颇多,从原来一提到写论文就觉得一头雾水到现在至少有了大致清晰的思路。这堂课使我解决的第一个大的问题就是论文是什么,不同于之前所了解到的,论文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罗列,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它。现在,通过论文写作指导课,我了解到一种更为确切的说法,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论文分为很多种,我们接触到过的就有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还有学位论文、科技论文等等。

  并且,对于我们为什么要学写论文,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学习写论文,第一,能够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能够培养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创作、设计的初步能力,比如说,选题、开题、制订方案、检索文献资料、实验设计与操作、调查研究、论文撰写与计算机应用等一些最基本的能力;第三,还能培养我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包括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科学作风与精神。而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毕业论文也是检验我们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一个最好方法。

  学术论文根据其写作的方法不同,还能分成论证型论文、考证型论文、调研型论文、争鸣型论文、综述型论文。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它的一些特点: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其中,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在写学术论文时,要求作者从实际出发,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事实的陈述带有偏误,否则这会严重影响到一片论文的严谨性。另外,学术论文的研究数据必须真

  实可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够自己亲自做调查,得出的第一手资料会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能增加学术论文的可信度。

  在论文写作指导课上,多位老师都再三强调,论文的选题十分重要,一片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选题是否成功。而我们对论文接触不多,往往会走入论文选题的误区,以为论文题目选的大而广就能有内容写,其实情况完全相反,在现在的初级阶段就选择过大过宽的论文题目会造成我们的论文内容零乱,主题不明确,泛泛而谈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的阶段,选择论文的题目,一定要选择一个小的切入点,提出一个小问题,集中精力去解决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深入而新颖。比如,在众多大师严谨的论点中,我们难以找他们的空白点,也难以做出比他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可以换一种思路,找出不同流派的学者论文观点之间的分歧点或者是汇集点作为论文写作的切入点。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加以概括归纳和完善,对于我们初级阶段的同学来说,这无疑是锻炼我们写论文的好方法。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这显然是牵强而不准确的。农村小学在作文指导方面现实中存在那些差距呢?以下总结了几点。

  学生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但是,一直以来,“人”、“文”错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小学作文教学机制的各要素中。由于教育评估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对人文素质忽视,眼睛盯的是分数;导致作文教学广泛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即重视教学生作文,忽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行为品质的培养。

  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交流,是学生渴求和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时机。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只注重作文的批改形式,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现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处于薄弱环节。

  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部分教师仍“穿新鞋,走老路”,为了谋求考试中的好成绩,自然把作文教学当作“奉命”而作,“迎合”而作,仿作、套作成风,而忽视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载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能看到学生作文的恰恰是学生最不愿向之敞开心扉的,于是,以假话、空话、套话来搪塞老师就不可避免了。教师不重视学情调查,作文教学目中无人,命题不合孩子的心里,文章与人品之间隔着一道屏障,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从抗日战争到越南反击战,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我们还可以去跳“海上迪斯科”,品尝文蛤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看图作文是小学写作教学常用的训练方式,它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想象能力,也可以通过看图展开各种形式的练习,包括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及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还可以将看图与叙事、描写、说明等基本的表达方式结合加以练习。此外,图画作为直观形象的材料,给学生的写作提供特定的话题、内容,既减轻了学生选题或选材的困难,又不失灵活与弹性。丰富多彩、形式不拘的图片,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对图片进行分类,并根据特定的类型,匹配相应的教学目标,开发具体的写作策略,是看图作文走向科学规范的必经之路。

  根据图文转换的自由度,看图作文大致分为三类:“结构式看图作文”“半结构式看图作文”和“开放式看图作文”。

  结构式的看图作文,基本上是让学生较为忠实地进行从图像到文字的转换。结构式的看图作文以图片说明、描述类为主。如果是看图写故事,基本上要求学生在图片预设的结构内,对故事的细节作一些添枝加叶的补充性想象,目的是把图像符号转变成表意更丰富的文字符号。图片已经明确提供了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和主题,这些因素犹如框架结构建筑的梁、柱、墙一样,写作就是无伤结构的“添砖加瓦”。从图片数量上说,给学生提供的图越多,有时候想象的自由度就越低,所以,结构式的看图作文,常以组图居多。

  (2)找一个词,能概括组图的内容特点,然后以这个词为中心词,组织画面进行描写。

  (4)根据图片特点确定描写的技巧。有的图片构图复杂,教师需要教学生在描写时注意空间顺序的安排,描写的技巧在于“看”到画面表层信息之外的深层信息。

  半结构式的看图作文,是指图片基本明确了叙事的主题、人物和事件等要素,学生在这些条件限制下,对故事内容展开扩展性想象。相比结构式的看图作文,半结构式看图作文的虚构成分与自由度加大,但是,虚构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始终是合目的性的虚构,即写作要合乎图片所呈现的主题。

  半结构式的看图作文,教学的关键首先在于图的选择。一个引人入胜、构图丰富、有叙事空间、能激发儿童创作欲的图片是必需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七,提供的新闻图片“鸭妈妈带领小鸭子过马路”(以下简称“过马路图”),契合儿童的创作心理,能激发儿童想象与创作的欲望。其次,要教给学生故事叙述的策略。以“过马路图”为例,适用的写作策略应该是:

  (1)识别故事编写的方向――主题。如果主题辨识有误,故事的编写就有可能超出了基本框架,导致偏题。以“过马路图”为例,“人与动物的和谐”是这则新闻图片所传达的主题,故事的想象应在该主题的引领下展开。

  (2)把图片看做连环画中的一帧,去想象前后图片的内容。摄影所记录的是一个瞬间,而故事中的时间则像一条由无数点连成的线,叙述时可以围绕图片所提供的“点”,补充前前后后多个“点”,再把“点”连缀成流畅的“线)要注意“一致性”:故事与主题的一致性,看见的图与想象的图之间的一致性,提示内容与扩写内容的一致性等。

  开放式的看图作文,其图片充当了虚构想象的一个触发点,图片呈现的内容,可以成为虚构故事中的一个道具、一幕场景、一个人物、一场冲突等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看图作文,适合写成开放式虚构故事的图片只有两幅,一幅是“战争废墟中的孤儿”,另一幅是“小足球赛”。

  开放式的看图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故事虚构的技巧。故事虚构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要素,包括人物、情节、主题、场景、视角、结构、情感以及细节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按“冲突+行动+结局=故事”这相模式进行训练,即一个虚构故事最基本的形式要素是冲突、行动和结局。其中,冲突是最核心的要素,它是故事发展的内驱力,没有冲突就没有情节。然后在虚构的基础上,再考虑故事的主题以及叙述的窍门等等。

  教师在设计看图作文练习时,要有自觉的图片定类意识,结合图片内容、结构、风格等要素,确定其究竟是结构式、半结构式还是开放式的看图作文。在确定基本类型后,应该围绕每一类型的关键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

  看图可以同任何一种写作样式结合。从创意写作的角度来说,看图可以写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看图可以写记叙类、说明类、描写类、议论类的文章;从日常应用类的角度来说,看图作文也可以跟报告、评论、说明书、PPT演示文档、展览、产品包装、封面、海报等各种形式的实用文写作结合。

  所以,在看图作文命题中,应该强化“定体”意识,规定写作的具体文体与表达方式。这样做,会促使教师去思考每一次写作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写后评价和修改的不断优化。

  在图像信息充斥媒体的读图时代,阅读与写作的内容及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视觉图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图文结合的写作,已成为应用写作和日常交际类写作的潮流。语文课程应该正视读图时代对阅读和写作教学带来的挑战,着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视觉写作能力。

  传统的作业练习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学生记“赞”时说:“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我想这不得不说是“创新思维”帮的忙。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 ”,学生回答“变成春天”, 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 .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

  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评价学生的作业,不仅要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非智力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兴趣和习惯,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创造意识的体现,创造水平的提高,创新习惯的养成。评价时应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当发现他将字写得工整了,发现他组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发现他的日记又多了几个精彩的句子……一句真诚的赞语,可以让学生欣喜很多天!

  一、作文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作文被有的语文教师视为“天敌”,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语文教师对于作文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有时候全凭心情布置作文,作文的布置或者作文教学都是很随机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对初中作文进行序列的构建和实践。写文章是一种高强度的表达活动,文章写出来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的。由此,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对于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进行一下编排。

  初一:对话的基础阶段――观察与再现。作文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1.状物;2.写景;3.写人;4.记事。对话语言要求:正确清晰,力求具体、生动。

  初二:对话的提升阶段――思考与表达。作文教学内容围绕以下四方面展开:1.“我”与自我,如理想、人生、未来等;2.“我”与人;3.“我”与社会;4.“我”与自然。印象最深刻的是金老师对水进行了阐释,并就水展开了很多题材,比如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提醒我们珍惜水资源等。

  初三:对话的完善阶段――提炼与感染。内容主要包括:1.精神;2.美德;3.人生观、价值观;4.热点。

  指导学生写作文不能一步登天,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训练,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即使学生刚模仿写作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模仿了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为此,新课标作出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如学生在形容运动员跑得快时,大部分学生写:发令枪一响,运动员犹如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我告诉学生弓箭是古代生活的常用品,在现代已经很少见了,我们可以用有时代气息的东西来代替它。于是,学生便写出了:如火箭腾空一般,如超人归来一样等类似的句子。这些句子在原有形容速度快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学作品有四个要素,即作者、读者、世界、文本。但是,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是否能真正认识到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文字优美,让人感到有美感,这便是对文本的要求;我们要求写作表达真实情感,这是关注作者层面;而写作要反映生活,这又是在表现世界这一方面;而相对于读者,似乎强调的并不多。在学生写作时强调读者意识会更有利于学生文字思想的表达,会让他们更有倾诉的欲望。

  记得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初中生写作时说过:“语言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慢慢积累出来的。”语言是作文的基石,而思考就是灵魂。好的作文就是由细腻优美的语言、生动细致的细节等等堆砌起来的。如果学生会在作文中关注细节,那么语文教师就不会辛苦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的语言变得简洁凝练,让已经简洁凝练的语言变得细腻优美,更有味道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在喜欢中积累,在喜欢中书写。只要学生愿意,他们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只是现在我们要找到让他们愿意写的办法来。在写作中确立读者意识,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参考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一、活用教材,提炼真材实料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依据,更是他们表达运用的着力点。特别是教材中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思维情感等特色技巧,更是学生学习运用不可缺少的载体。学生需要从学习参照中找出值得观摩与学习运用的素材,找出更多的真材实料。低估教材作用,必然会陷入空想的泥淖。

  有位学生在《村头的那棵洋槐树》中写道:“村东头的洋槐树是村民集合的地方,凡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消息都是从那出来的,也记不清是何年何月的事了,听老祖宗说,那年我们村发洪水,全村的比那洋槐树还要粗壮的大树都被连根刨起,唯独这颗老槐树幸存了下来,因此被村民们称之为‘神树’,无论哪家娶妻生子都会全家出动,到老槐树下拜一拜。”看似随笔式的描述,其实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而所有的素材都与村里的“老槐树”相关,这也是学生从真实的素材中提炼形成的。借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作者的表达构思出发,挖掘其中富有一定表达意向的资源材料,能使得他们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教师要关注教材中多样化表达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归纳反思,让他们在有效发现闪光点的基础上主动调整策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生活中的真实是最有趣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太熟悉了而不知道怎么去描述,以致产生了一种“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茫然困惑之感。这此中的道理恐怕与我们缺少理性思考相关,缺少与生活的主动对话,缺少链接生活后的洞察,缺少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与严谨态度。洞察时事,就会发现“风声雨声,声声不同;家事琐事,事事不一”。

  有位考生在写《老爹》时,说老爹是做杠秤的,与蒋叔叔同是一户姓胡人家的徒弟。自打各开店铺后,老爹店铺起初也是红红火火,可好景不长却是“日薄西山”。老爹看不下如此冷清的,便关了门,信步走到蒋叔的店铺。进店一看,可谓人气兴旺啊!崭新而又鲜亮的招牌,更是让老爹心里一揪,既疑惑又羡慕……(老爹对此是先疑惑,也为其老实本分埋下了伏笔;羡慕是也想跟蒋叔叔学上一番。)晚上喝酒时,蒋叔叔透露了“秘籍”:顾客是上帝,上帝叫你给他的秤少一两,你不能给他多一钱。你听他的,照做便是了……(得知此中的奥妙后,老爹没有丢下“诚信”二字,毅然绝然拒绝。)直到有一天,听说蒋叔的店被人掀了,他才跑过去看看,听说需要四十杆秤补救,老爹更是回去一连几日黑白不分地赶,总算帮蒋叔还清了。后来蒋叔关门了,老爹的店却日渐红火了。(诚信缺失,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人们就敬重地这个“实”字。(诚实,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并非易事。)

  作者以老爹的诚实为切入口,通过对比、白描等手法,展现了一个老实巴交、心地善良的生意人特征。特别是老爹宁可饿肚子也不缺斤少傻淖龇ǎ就连蒋叔叔也认为同出师门的师兄是“榆木脑袋,不开窍”。这就是作者的洞察之果,而这种洞察往往源于真实的生活和理性的思考,来源于平时的积累。

  从细节中放大本质特征,能使学生在精心铺设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感人之处,在自觉优化细说中找到精彩。

  越是细小的细节,越能折射出不一般的“精彩”。如有位考生在写《深巷的面香》时说道老人家在小巷街面上是人见人知,人见人熟。“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OB视讯OB视讯OB视讯

关于作者: 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lhrs81.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