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视讯 > OB视讯新闻 > 写作指导 OB视讯作文教学法十篇

OB视讯作文教学法十篇

  OB视讯作文就是让学生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想过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既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又能促进智力,对其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好学生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观察是学生准确生动表述的前提,是获得作文材料的必要途径。一般不是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平时不会留意周围的人、事和物,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后,告诉学生观察事物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同时要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形状、外貌、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去观察。并有意识地设置一定情境,集中观察。如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大队,回来后把学生观察到的综合起来,指出哪些应重点写、哪些应一笔带过,指导后再让学生重新观察,并谈谈各自的感受,逐步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的方法。

OB视讯作文教学法十篇

  学生作文头痛的就是“没啥可写”。我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引导他们常练笔。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了写日记的好处,告诉他们日记的格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捕捉可写的内容,如“同学之间的对话”“自己是怎样当值日生的”“一节体育课是怎样上的”“放学后你都做了什么”等让学生真实地记录下来。写出来后,我还鼓励学生在班上互相交流、传阅。让学生常练笔,从日记中去积累素材。

  现在学校一般每周只安排两节作文课,既要让学生写,还要改,教师很难抽出时间去讲写作方法,再说单纯讲写作方法很枯燥,学生听不进去,我就从语文课教学中去讲,让学生去找。如学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这课后,我就让学生参观了我县的吉鸿昌塑像,回来要求学生按本课的写法写。学了《我的老师》一课后,我就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老师,学习本课写法去记叙自己老师的几件事。当然这样的作文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学生初写作文时,要想把自己想写内容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在作文教学中,会根据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向学生推荐几篇优秀作文,也包括教师自己的“下水”文,供学生阅读和欣赏。这是学生作文时迫切需要的,因此,学生会用心去看、去听、去学其中的优秀片断,既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多读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被感染和熏陶,从而把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的表述能力。

  作文修改可以帮助学生矫正观察和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职责是教会学生修改作文,而不是代替学生改。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给学生指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学生修改的过程。或者说学生是否修改了习作中的问题,许多教师不再过问,这很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作文教学中,会找出学生习作中有代表性的2至3篇,展示给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修改,从习作要求、字、词、句、标点到内容的详略、顺序的安排等教会学生修改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作文水平。

  目前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作文教学的评价一直是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依据,而期末考核常常会出现只以作文字迹和作文的篇幅长短来评分的现象。这样不但造成了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未能在考核时真正显现,而且相当部分教师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位在了学生的作文考试成绩上。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无形地被扭曲了,完全变成了为考试而教学作文。课标中提倡的什么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等全都被远远地抛弃了。更为可怕的是,通过实践,大多数教师注意到作文教学实效并不大,有的甚至认为没有什么成效。

  当前,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作文教学在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了相关内容,作文课也被设在每周的最后两天。语文教师上作文课往往视阅读教学进度而定,有时间就上两堂作文,没有时间时,作文就在课下完成。作文教学成了阅读教学的附属品。语文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课时、目标以及学生每学年的写作次数和阅读量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这些都很难保证落实到位。

  语文课程在本质上是实践性课程,换言之,它既不是知识课程,也不是理论课程。因此,学好语文唯一的途径是多深入生活,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正如课标上说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著名教育界家叶圣陶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作文教学原本应该由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找读写兴奋点,提高读写品位。

  现在的作文教学写作教案虽然有,但是不实用,有的根本不用。学校来听课或是检查的就突击准备一节作文课,课堂上得比较活跃。过后就光剩按照教参抄写教案了。上课时就照本宣科地读一遍作文要求,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当堂编作文。学生实在写不出来,教师就概括地指导两句,再不会写,老师也没辙。学习好点的学生还能自己编,差点的只好照抄作文资料。对于如何引导学生作文,大部分教师则显得无所适从,一筹莫展。而对于要求教师写下水作文,则更是苛求。

  首先是作文教材编写。要基础教育过程中,作文教学按照大纲要求单独编写教材。教材既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学生不同年龄段因材编写,要着重突出作文源于生活的本质,强化学生生活实践和文化典籍的阅读指导,使作文教学更加独立、系统,更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真正使作文教学从根本上不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附属品。其次是优化教学资源。作文老师可以整合全年级或者全校的资源,充分地开展作文教学活动。作文教师编写的教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可以在几个班连续使用,教一个班后,成功的地方,下节课继续用,不行的可以在后面改进。第三是优化作文评价机制。

  专科专任,利于选择爱好写作、有写作专长的教师担任作文老师。作文教师在各个阶段均能通教过一轮教学以上,而且作文教师在教学时也能够亲自下水作文,这样对学生作文指导评价时针对性会更强,效果也会更加明显。作文教师时间上有了保证,既能保证作文教学的连续性,又能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作文老师能够集中精力搞好教研,有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准备课件,能够保证作文教学的时间、次数和效果。同时,还有时间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亲近大自然,增加学生生活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二法门:阅读生活和阅读文本。实行中学大作文教学法后,老师带领学生搞实践有了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老师能够更加专业地指导学生进入社区、投入自然,可以成立文学社团、校园记者等各种文学组织,可以带领学生进图书馆、上网阅读等到,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涉猎各种学科,拓宽阅读视野,展开心灵交流和人生探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学生只有深入生活、广泛涉猎,才能积累词汇、积累知识,写作才会厚积薄发,旁征博引,学生的文章才会丰满厚重。

  学生之所以无话可写、无材可取,是因为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缺乏自信,缺乏系统的作文知识,更缺乏创新精神。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针对诸多不良弊端,我采用了下列几种方法教学:

  1.看。全面观察、多层观察、悉心观察周围事物是做好文章的前提。智力发展离不开观察能力的发展,观察能力是智力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基础。古今中外杰出的科学家哪一位不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事实告诉我们“观其形、悟其神”仍具有现实意义,是新课标、新教材、新方法的体现。

  2.说。古今中外教育家都非常强调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一环。因为说又是写的桥梁,能说会道,才能为写创造条件,所以,要鼓励学生把看到的事物勇敢地说出来。

  3.写。突出“乐”写。从看到说再到写是理性的升华,结合说的内容变成写的兴趣和技巧。看、说、写互不分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文章的体裁不一,特点电不同,教师要加引导,先教给学生各类体裁的不同方法,让他们有章可循,再向文章的深度、广度、厚度延伸,达到语言文字、内容、结构系统化、准确化、规范化、明确化、合理化、深刻化,表现手法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立意新颖、文风典雅、内容充实、善写、乐写、文理结合,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观察练笔范围广,形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序的情况下,这种观察练笔能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

  教给观察方法,要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的选择,一要切合实际,二要为教学目的和习作训练重点服务,观察练笔有整体的,也有部分的;有单项的,也有多项的;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可以先写简单的、静态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如墨水瓶、文具盒、储蓄罐、小玩具等,让学生知道观察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

  以“书包”为例,我在指导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从外到里的顺序,仔细、具体观察书包的特点,并以详细描述书包外形特点、内部结构和作用为例,指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从一般的“看”上升到真正的观察,帮助学生把个别、部分的认识加以综合,把各部分连起来说。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如问学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书包经久耐用又美观大方呢?

  在这一环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按观察顺序、抓住重点”以外,还应做到:

  1、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练说:有初步观察的说,有按顺序连起来说,有小小组相互说;有整体练说,有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生动的语言详细说(描述)等。

  2、针对实际及时进行评说。如书包是方形还是四方形;对书包上的大字的描述是用“端端正正”,还是“引人注目”好呢,等。进行词句辨析,较好地把培养观察能力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3、当场指导试写。通过说的评点,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思路更加开阔,当即动手试写。在学生试写时,教师应做到:(1)对差生重点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节自己的教学,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2)及时提醒学生注意练说的反馈信息,同时及时从同学的“说”中捕捉“写”的即时信息,以提高学生自学自改的能力。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以观察练笔“书包”为例,在观察说写训练过程中,学生悟出方法,从单肩书包到双肩书包,再说写各自不同的书包,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观察,叙述自己用的书包。从实践中,学生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转化为技能,反复实践就能形成能力。在指导观察和说写中要着重抓以下两点:

  1、主动观察,独立运用。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见大不见小,更不会小中见大。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认识客观事物,抓特点,抓关键。做到观其形,辨其色(视觉训练),闻其声(听觉训练),触其体(触觉训练),嗅其味(味觉训练),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写出自己的书包,让学生动手量一量书包的长度、大小,掂一掂书包的重量……使学生对事物有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学生年龄虽小,只要认真看,仔细想,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生动活泼,言之有味。

  2、培养观察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利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引向课外,引向日常生活,做到每日必观察,观察必有所得,得而记入观察日记。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使观察成为习惯。有位学生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到三年级上学期,共写观察日记150多篇。

  1、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常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并指出,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重视观察,善于观察,从小养成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好习惯。

  2、教学中重视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材,课后指导学生在家养蚕、养金鱼、养蝌蚪等小动物;或种花、种菜、种向日葵等,认真观察这些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边观察,边记录。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的习作兴致。

  3、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写简短的观察日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还经常把学生的习作办成墙报、小报,选送报刊,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把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与习作挂起钩来,消除了学生没东西写的畏难心理。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作文,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初中作文教学更加如此,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一手又好又快的作文,是作文教学的努力方向。

  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往往一提及此类话题,众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均以摇头代答,或说:“乡下学生文化知识功底差,难教!”或说:“农村孩子视野狭窄,根本没什么可写。”加之作文的批改也是一项较为繁重的工作,故一提作文,教师学生都感到为难。现在,广大教师都在遵循“学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课堂讲评”的常规进行作文教学。况且,每次作文教学的循环期是两周,每学期下来也就7――8次作文训练,甚至更少。这样,由于训练量不够,极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课时效率低,导致作文训练形成少、慢、差的现象。许多师生都在为之奋斗,出力流汗,却很难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针对上述现状,想要改变“少”、“慢”、“差”的作文教学,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中提倡快速作文,姑且命名为“课堂作文”。“课堂作文”,顾名思义,即要求在一堂课中,要完成从命题到成文的一系列作文程序。相信大家都有此同感:文章往往是逼出来的。教师的“逼”,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全神贯注地用最简练的语言和最快的速度把文章写好。教师可从学生平时观察开始逐步训练,教会学生掌握作文的快速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行文方法,每次作文限时45分钟写600——800字,只要严格要求,加强训练,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和要求的。

  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对所写的东西知之不多,又不知如何写,脑子空空,无从下笔,对作文趣味索然,根本没有写作文的热情与激情。在这种情况下,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其实,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内心更是敏感而丰富的,只要教师善于启发他们,就会觉得有写不完的东西。故此,应鼓励学生多写一写随笔作文,不必受题材、体裁的限制,写什么、怎么写、写得长、写得短,完全由学生自由掌握。当然,要写出真情实感,若实在写不出来,也可摘抄别人的好文章。对这一类作文,教师不必精批细改,可在粗略浏览之后,给学生一些积极的、鼓励性的评语。对写得好的文章,可以当众朗读,适当的加以点评,给学生写作信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爱好写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作家,没有一定素材也难以成篇。在客观上,农村孩子确实存在生活空间狭小、生活方式单一、阅历较浅等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文章、书籍给学生看,教会他们如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对这些人和事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学会“由小见大”、“从窗口看世界”,善于捕捉瞬间闪光点等。

  总的来说,适合农村孩子收集、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一般有查阅书报杂志、课外读书笔记、调查采访、进行实验、观看音像制品、收看电视节目等。长此以往,就不会“没素材”,不会“无从写起”了。

  作文速度提高与否,直接与书写速度有关。因此想要达到一堂课写600字左右的文章,非得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作文并非书法竞赛,并不要求精雕细刻,但也不能龙飞凤舞,狂草一番。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师兼写字课教学的有利条件,逐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得清楚、规范、工整、快速。书写训练内容不必局限于字帖,可抄一些名句名段名篇,或做些词语积累,对于增添学生文采,改掉“学生腔”又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诚所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回顾自己二十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学习和摸索,笔者感觉作文教学还是有方可循的。

  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指导好学生作文,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学习和借鉴教育专家的做法,拿来我用,并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不断改进,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

  每到作文课,学生都愁眉苦脸,叫苦连天,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真应了“作文就是作难”这句话,以至于厌恶作文。硬逼出来的作文,硬挤出来的文字,当然内容空洞无物,语言干涩无味,没有可读性,更无欣赏性。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绞尽脑汁想办法指导学生作文,但收效甚微。

  感谢钱梦龙老师,他是拨开笔者作文教学迷雾的第一人。笔者有幸拜读了钱老师的文章《用“心灵钥匙”打开“心灵之锁”》,他用“给学生提低要求,给那些缺胳膊少腿的蟹爬式文字以及文字间莫名为妙的组合的文章打高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钱老师自己的话说:“先以适当的要求树立起信心,然后以体面的成绩增其兴趣,再以充分地理解动其感情,最后以长期的合作坚其意志。”最终学生改变了作文落后的面貌。笔者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果然奏效,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大增强,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实践证明:多看专家的著作,吸纳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会在作文教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优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

  分析课文特点,跟着课文学习写作技法。如:标点的正确使用;习作正确的书写格式;如何开头和结尾;一些修辞手法的认识和运用;说明方法的使用等。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重点的教给学生,通过文后的小练笔,读书笔记,日记等方式进行专项的训练,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进步会让我们对写作教学充满信心。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的生活内容可谓多姿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来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应该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阅历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能补拙,练能生巧。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随笔,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随笔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养成写随笔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使随笔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无论写人、记事或写景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还可以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师改:每次作文后,教师抽取近半数作文进行批改,目的是了解此次作文中知识的落实情况,找出优点,差距,然后全班评讲。

  自评:学生作文后,要求他们自己朗读一次,然后从文中划出自己最满意的句子,做旁批。最后用一句话给自己的作文写评语,要求优点多于缺点。

  互评:周围的同学交换作文进行批改,要求从别人的作文中至少找到一处闪光点,作好旁批,然后下评语,仍然要求优点多于缺点。

  生评:学生作文后,每个班选两个学生来批改作文(这类学生一般是成绩较好,而作文不够理想的人)要求他们给出书写分,找出闪光点,再下评语,批改后做好记录,上课时由学生评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每一位学生,他们无论是知识基础、家庭背景、思维品质、价值取向、情绪体验等方方面都存在个体性的差异,这也就导致了他们认识和感受事物的不同。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主观色彩较浓,对于同一种事物的认识,即存在普遍的共性,又存在独有的个性。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写作的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创见,引导学生追寻创新,彰显个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作为作文的“米”,是学生写作文的基础。就目前的作文教学来看,学生对于作文兴趣不高,甚至于害怕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写作的素材,面对作文,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写些什么。他们的思维,被日常的在校读书,在家三餐的两点一线所禁锢,视野狭隘,导致在写作上的无所适从。

  其实,在作文中,事事可作文,时时有作文,无论是日常的劳动,还是四季的变化,无论是平日的喜乐,还是偶尔的忧愁等都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但是对于这些,学生往往都是视而不见的。要让学生个性化写作,最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打开学生周边的“宝藏”,积累素材,为个性作文奠定基础。

  此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除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边生活,捕捉和积累素材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多做课外阅读,吸收更多的营养,拓展知识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的素材,不断地将在周围世界的发展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OB视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作文教学要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作文写作以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教师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学生个性化的作文思维、个性化的作文语言以及诸如个性化的阅读等其他层面的语文活动,有趣、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作文训练的综合效益。传统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学生作文教学不得不强化训练,大部分的作文都是“拼拼凑凑”,“假、大、空”的现象严重。这也成为我们个性作文教学的“拦路虎”,要想消灭它,转变现状,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的自主写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对于学生自主写作给予必要的指导,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增加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事业,展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

  例如,在一次写作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学生的写作中,有的写的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有的写的是自己的伙伴,还有的写的是老师等等,其中有一位学生,写的是爸爸,他写道:对于爸爸,既熟悉,又陌生的纠结感觉,既爱戴,又失望的复杂情感,文中,他对于为他娶了一个后妈的爸爸,充满了失望和牢骚,但又存在着不忍和心疼。虽然这篇文章,灰色成分较多,但是文章却写出了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情感的纠结,这是学生心底的声音。看过作文之后,我找这位学生谈话,让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爸爸,了解爸爸的想法和做法,从而理解爸爸,消除纠结,让灰色变亮丽。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是个性化的,而且是充满人性和灵性的。

  个性化的作文,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摆脱考试的压力,本着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放大学生优点,善于抓住学生细微的发展和提高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鼓励。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方面会尽量做到最细致,哪怕学生其间有一个字或者是一对关联词的应用是适当的,恰到好处的,我都会圈点处理出来,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对于一些比较出色,具有代表性的作文,我还会在课堂上作为佳作进行评讲。只要学生写出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个性,都应给予肯定,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立意,这是文章的根本,也是作文评价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常说意在笔先,立意的确立直接影响后面的行文。在评价作文时可以发现,立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作文的档次。在同样准确的立意之下,深刻的文章会更亮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立意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深刻。尽量放远眼光,加深文章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于2005年11月11日晚,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五个分别以“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燕子”为创作原型,按照“北京欢迎你”的谐音被亲切地叫做“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中国福娃”,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奥运吉祥物,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为使吉祥物体现举办国的风土人情,人们在设计上很是讲究创意,力求出新。其实,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在很多的方面都讲究与众不同,讲究匠心独运,请以“特色”为话题作文。

  在立意时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父爱、母爱,上升为国家、民族、思想、文化,拓展特色的内涵,让学生的起跑,有一个较高的基础,以此提升文章的档次。

  在准确把握材料主旨,拓展其内涵后,在行文的阐述时,要注重作文整体轮廓的把握,行文的先后顺序,细节的设计,小到一字、一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学生每次的作文都要做到精雕细刻,以此追求作文展现时的尽善尽美,而不要因小失大。

  作文写作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看法,所以观点的阐述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刻地提醒学生,在作文开篇即表明自己的观点,让看文章的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此信息。

  孤山、小道,一位盲僧在向一位老人问路:“那座罗刹宝寺在哪儿?”老人答道:“翻过两座山就是。”见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担心道:“长老双目失明,怎么能翻山越岭?”盲僧头也不回,从容抛下四字:“心中有道。”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见此种情况,文章写的如行云流水,单从文章来讲属于上品,但却背离了作文题目,只能按照跑题处理,十分可惜地将其列入下等。这也是在作文中常常困惑学生的难题,怎样让学生避免跑题的失误,让其作文能扣紧话题,这同样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跑题的文章在具体的写作中,没有联系话题,完全脱离话题本身行文。所以在作文指导中,特别是行文中,我提醒学生要联系话题,话题和命题作文的关键字要在作文中,反复的提及,如“特色”为话题作文时,“特色”二字在作文中要不断出现;材料作文时,在行文时,要转述材料,以期扣紧材料本身。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在写作中时常的联系作文本身,不管文章怎样的天马行空,但主线是紧紧围绕话题本身。如同散文的要求:形散而神聚。

  新课标中提出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经典的作品,不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的文章,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人在读完之后,能获知其内容的大概。如经典作品《史记》其内容的设置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为框架,设计到单篇都有一明晰的思路,如《廉颇与蔺相如》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因此在作文中要指导学生写作时,意在笔先,写作之前要有宏观意识,先确立写作的框架,设计好写作的思路,为此可以让学生列出写作的提纲。在作文讲评将其作为内容之一,将较为优秀的文章,在讲评时大家研读其文本的条理,然后可让学生在修改时,重新审视自己文章的条理,看其是否符合要求,在对比中更能凸显不足,这样更易于日后作文时文章的条理性的设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农民常说的一句话,而对于考生来说,“手中有材料,作文才不慌”,只有平时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大量的词语,那么不管考题怎样,也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材料的积累,固然要靠学生自身长时间的努力,但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更需要高中三年语文教师耐心而细心的指导培养。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占试卷很大比分的作文教学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与实践中,而不应当仅限于有限的作文课,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日日所见的教材中提炼作文的素材,从单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从日常的小事中发现美丑。

  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实践证明,多读多背的好处是多样化的,不仅丰富了知识,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事半功倍的。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教学中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很多时候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教授,但收效甚微。怎样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写作教学更为切实可行,一直困扰着我。经过不断地尝试,我觉得作文教学可以落实两点任务,一为立意:大处着眼,二是行文:小处落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写作,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写作的要领,以此更为有效地提升写作水平,从容应对作文写作的考察。

  作文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立意,这是文章的根本,也是作文评价时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常说意在笔先,立意的确立直接影响后面的行文。在评价作文时慢慢发现,立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作文的档次。在同样准确的立意之下,深刻的文章会更亮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立意时,在准确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深刻。尽量放远眼光,加深文章的内涵。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是很有有意味的两个词,没有格拉丹东冰峰孕育的第一滴水,就没有长江的波澜壮阔,浩荡千里;没有体积数倍于树冠的发达根系所提供的水分营养,就没有大树的高可参天,浓荫蔽日

  在立意时指导学生尽量的深入考虑,有个人上升及国家,如中华民族的根,民族文化的根,尽量避免父母是自己的根,在立意时放远眼光,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天堂。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于2005年11月11日晚,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五个分别以“鱼、熊猫、奥运圣火、藏羚羊、燕子”为创作原型,按照“北京欢迎你”的谐音被亲切地叫做“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中国福娃”,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奥运吉祥物,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为使吉祥物体现举办国的风土人情,人们在设计上很是讲究创意,力求出新。其实,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在很多的方面都讲究与众不同,讲究匠心独运,请以“特色”为话题作文。

  在立意时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父爱、母爱,上升为国家、民族、思想、文化,拓展特色的内涵,让学生的起跑,有一个较高的基础,以此提升文章的档次。

  高度达到以后,在行文的阐述时,要注重细节的设计,小到一字、一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学生每次的作文都要做到精雕细刻,以此追求作文展现时的尽善尽美,而不要因小失大。

  作文写作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作文题目的看法,所以观点的阐述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要时刻地提醒学生,在作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将其放在开头较为醒目的地方。让看文章的人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此信息。

  蒙古包,轱辘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也确实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但是,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方的风情,演绎着和谐多姿的中华文化。

  孤山、小道,一位盲僧在向一位老人问路:“那座罗刹宝寺在哪儿?”老人答道:“翻过两座山就是。”见盲僧毅然前行,老人不禁担心道:“长老双目失明,怎么能翻山越岭?”盲僧头也不回,从容抛下四字:“心中有道。”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见此种情况,文章写的如行云流水,单从文章来讲属于上品,但却背离了作文题目,只能按照跑题处理,十分可惜地将其列入下等。这也是在作文中常常困惑学生的难题,怎样让学生避免跑题的失误,让其作文能扣紧话题,这同样是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跑题的文章在具体的写作中,没有联系话题,完全脱离话题本身行文。所以在作文指导中,特别是行文中,我提醒学生要联系话题,话题和命题作文的关键字要在作文中,反复的提及,如“特色”为话题作文时,“特色”二字在作文中要不断出现;材料作文时,在行文时,要转述材料,以期扣紧材料本身。让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在写作中时常的联系作文本身,不管文章怎样的天马行空,但主线是紧紧围绕话题本身。如同散文的要求:形散而神聚。

  在作文内容部分,我们常常形象的将其称为猪肚,可见内容写作时要做到充实,在写作时不能一味抒情,要适当的运用材料,以此拓展文章的内容。但是实际的写作中却是,要不就一味大谈自己的感触,空洞无物;要不就运用万能材料,不管什么样的作文题目,都是那几个人,常见的是李白、杜甫、陶渊明,一会而都讲“风度”,一会儿有具有“破碎的美丽”,让人看后大跌眼镜。以此反思作文写作,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并且为此不断积累,以期材料的新颖、独特。

  季羡林:“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东西的愿望,也写不出。但非要动笔,则写出的东西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

  阮籍、嵇康个性的张扬,行为的狂放不羁个性人生

  唐伯虎《骑驴思归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毕加索的几何画派艺术解读人生

  法国人对法语地捍卫,中国宾馆中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民族特色消逝

  课标中提出作文要“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经典的作品,不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的文章,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让人在读完之后,能获知其内容的大概。

  如经典作品《史记》其内容的设置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为框架,设计到单篇都有一明晰的思路,如《廉颇与蔺相如》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因此在作文中要指导学生写作时,意在笔先,写作之前要有宏观意识,先确立写作的框架,设计好写作的思路,为此可以让学生列出写作的提纲。在作文讲评将其作为内容之一,将较为优秀的文章,在讲评时大家研读其文本的条理,然后可让学生在修改时,重新审视自己文章的条理,看其是否符合要求,在对比中更能凸显不足,这样更易于日后作文时文章的条理性的设置。

  写作中你立意再深刻,内容再充实,条理再清晰,都要依靠于文字之上,所以我们要注意规范书写,给看的人一个好的印象,让学生的作文处处体现其用心的良苦。我觉得规范书写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字迹清晰,很多时候在作文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写得字看不清,有时是因字太小,缩为一团;有时是太潦草,龙飞凤舞,因此影响了作文的效果,所以要求学生写作时,用楷书,做到横平竖直;字的大小要适中,首先让人能看清,这是最根本的。

  第二,书写整齐,作文时有特定的方格作文纸,在书写时让学生不要出格,尽量在作文方格之内。有时候会发现,很多写字很好的学生,一到作文纸上,因其豪放的特点,不能规范于作文格之内,让人看时感觉很凌乱,因此要注意整齐的书写,让人看时更为舒服。

  第三,卷面整洁,记得小学时,老师将乱涂乱改的字迹,展示给我们看,一个个的黑点特别的显眼,老师形象的将其喻为黑豆。现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的文章还这样,碰到写作时的错误,要不就黑点不断(涂黑),要不就白条连篇(涂改液),甚至有同学用透明胶连作文纸一起粘烂,还有学生作文纸上字迹颜色不断地变换,这些情况的出现,让整个的卷面太过凌乱,这样直接影响了作文的整体效果。

  第四,规范标点,现实教学中,很多时候会忽视标点,当我们再注意时却发现,学生作文中标点的使用已是不堪入目,很多学生的文章一点到底,没有标点符号的出现;要不就不会使用,常常在句首出现标点,两个标点在一起时不知怎样去写。等等情况的出现,提醒我们应当规范一下了,首先要给学生讲解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并要求其作文中慢慢的规范,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标点。此外标点还是单独考察的一项内容,我们也不能忽视,要注重点滴的积累和训练,不要等到最后时大家一起死记硬背。

  协作学习的重点是每个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灵活且富有趣味性。国外协作学习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协作学习属于群体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互相包容能力和相互尊重意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著名美国学者PeggyA.Ertmer对协作学习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紧密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最终的目标达成是每名学习者的成功。很早以前由于受网络社交技术所限,协作学习模式仅限于小组、小团队等,难以形成规模和系统。当今社会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博客(blog)、微博、QQ、MSN等一些网络社交软件的出现,协作学习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协作教学也绝不等同于传统的分组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协作教学该如何进行,究竟如何才能把协作学习建立在社会关系网络上,如何引入信息领域的新技术进行高效的网络协作教学,让协作学习彻底发挥优势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而本文将主要针对网络协作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协作教学促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是主动建构知识的心理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主动利用学习资源,完成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二是新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建构的过程中,除了不断改造和重组旧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新的知识和信息。三是心理干预、对话实现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学习者进入知识建构角色,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有效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不管是何种观点,虽然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其相似之处都是强调原有的知识支撑和相互协作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库尔特勒温(KurtLewis)认为,支配人行为的心理因素来源于自身的需求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动力的实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心理倾向的总和,即为完成目标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勒温实验提示我们,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相互激励和包容,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快捷畅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该理论证明:其一,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不同智力、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可以“互补”。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间通过相互启发与分享知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其二,协作学习的方式使个体间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增进了友谊,有效地培养了学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群体动力理论指出,协作教学的理论核心即相互合作,即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相互协作为每个成员提供了动力,小组成员也甘愿为小组成功完成目标而努力,并且协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和信任感。

  通过网络平台、协作学习机制及知识体系建构,学生利用到了最需要的学习资源,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真实的学习情境、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也必然呈现出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它也必然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重构和创新。就网络协作学习支持平台来说,国外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协作学习教学支撑平台。例如,WebCT的特点是互动渠道的通畅。Moodle是一个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平台,它可以帮助教师、专家创建在线学习社团,使学习效率更高。网上协作教学平台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内容完善,功能全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参与简便,师生信息共享,部分平台支持协作小组讨论等。尽管学者们赞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是现代教育中的有效形式,是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国内协作学习的创新发展和利用相对于国外还有差距。我国目前处于协作学习的初级阶段,广为人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WebCL)。目前国内这样的教学系统对协作学习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多数平台只是加入了一些交流工具来实现协作功能,如电子白板、聊天室、BBS、E-mail等工具,缺乏协作的系统性和完善的知识管理,对学习者的社会性关系网络不够重视,导致协作效果并不好。近几年还出现了用Wiki来实现协作学习平台,但协作学习作用仍很有限。在职业教育中,网络协作教学法还在尝试阶段,尤其是要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系统更是难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一些网络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常用的主要有博客、微博、QQ、微信、MSN等,这些网络教学平台都在改变着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知识的传递更加便捷。在这些互动系统中,微博在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优势明显:一是距离适中。微博既没有传统博客、电子邮件等通讯方式的延迟性,也没有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紧迫感,保证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适中的距离。二是随时随地。微博设置了传统教学流程中不能实现的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PC和手提式电脑畅所欲言、共享资源、释疑解惑。三是互助协作。微博的内容是公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互相转发、评论和交流,从而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四是永久保存。微博的内容、评论、收藏的微博、收发的私信都会按时间先后永久保存,科学分类,通过标签功能随时查找。由此可见,微博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在众多的教学平台中优势显著,下文我们将以它为例,论述一下网络协作教学法的设计过程。

  1.学习群体。以班级为单位,或者将班级依据学习风格、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则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网络学习中。

  2.交流氛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实现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讨论,互相帮助,答疑解惑,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指导监督。教师作为指导者、督促者,同时也作为一个交流成员,网络教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协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具备更高水平的媒介素养、专业知识深度、拓展知识广度、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4.中心话题。无话可说,再好的平台也只是摆设,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习相关的微主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基于以上四个构成要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学习群体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后,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一个微博学习群,利用这个平台,信息、交流、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对学习内容做一个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前期分析。网络协作教学法最主要的是网络平台,前期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法,了解学生对微博平台的认识及所在学习环境中的硬件条件,包括手机、电脑及周围的网络条件等,学生群体中微博的使用情况等。

  2.创建网络平台。通过前期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微博平台的功能介绍,明确学习目标,下一步是创建微博网络平台。这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以及学生对网络平台的了解程度来创建。如学生有多少使用微博,熟练程度如何。如果学生未曾使用过微博,对其一知半解,要适当地进行帮助:如何注册成为微博用户、如何设置和保护个人资料、如何转发、如何评论、如何关注感兴趣的人,如何发私信等。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3.创建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环境轻松,无人监管,学生态度容易松懈。划分小组,组建微博社区,可以让学生之间在组内活动,相互评价。这时,教师要经常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权威人士或是机构,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互动过程。学习平台建成之后,教师和学生便开始根据相应的角色进行互动,为了使微博在协作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互动过程中,设计教学内容等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注重能力培养。将教师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2)注重教学拓展。网络协作教学可以应用到很多课程的教学中,要结合所讲课程特点,精心设计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微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3)注重引导交流。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目的就是利用网络平台的及时性,且微博的宣传口号就是“随时随地发生新鲜事”,所以教师要按时间段去学习社区查看最新情况,解答学习疑问,指导学习方法。这样师生、生生随时随地地交流学习内容,分享学习资源,解决疑问,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自信心,最终每个人完成自身知识意义的建构。

  5.教师与学生微博。在以微博为平台的网络协作学习中,教师的微博主要用来发送资源、话题、激发兴趣、答疑解惑、反馈评价等;学生的微博主要用来学习知识、互动交流、总结感想、分享资源等。要想实现有效互动,中心话题至关重要。中心话题可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并,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教师审核,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主学习。中心话题也可以是学生遇到困难提出的疑问或者发现优质资源进行的分享。中心话题的设置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答疑解惑、回顾总结、情感交流,这样不但实现了教书,在育人方面也是优势显著。

关于作者: 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lhrs81.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