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实例,对特写写作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文中概括了特写写作的三个特点:即现场感强,内容集中,短小精悍。这3个特点规范了特写体裁写作,也就是说,要写特写只有做到这三点,才算是特写。文章强调,特写这种体裁是截取事物发展的某一场景、择一角度而写。这种写法要对客体(人和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力求给读者以清晰、深刻印象。为此,需要记者进行深入、细致观察,然后用清新笔墨写出。OB视讯
今年初我在讲授“如何写特写”时,曾以新华社记者李学仁的作品《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为例,讲述了写好特写的几个要点。
11月8日,人民日报公布了《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李学仁的这篇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看到这消息,心中大悦。不仅为评委们的慧眼点赞,更为这篇作品得到了社会应有的评价感到高兴。
在特写写作中,这篇作品确实写得好、写得到位。下面结合这篇作品,我们就特写的写作详细分析一番。
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午,美国旧金山郊外得斐洛里庄园,习主席结束同美国总统拜登得晤谈,出席拜登总统举行的宴会。
宴会厅里,灯光璀璨,装饰典雅。作为东道主,拜登总统在宴会厅门口迎接。只见他掏出一部手机,用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像是在寻找什么。
当习主席走到他跟前时,拜登总统举起手机请习看,OB视讯问道:“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认识啊,这是我38年前。”习主席说。
原来拜登在手机上展示的是1985年习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访问旧金山的一张照片。
特写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常见的体裁。它源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将人物或景物的局部进行放大拍摄,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将这种手法引入到新闻写作中,形成了“新闻特写”的体裁。
“新闻特写”究竟起于何时?目前尚需进一步考证,但其发挥的作用、影响之大,却是耳闻目睹,有口皆碑。从《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这篇特写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你看,这篇特写不过几百字,但却将当时的情景真切、生动地表现出来,犹如人们就在现场一般,能感受当时的氛围。
现场感强是特写的一大特征。只有还原现场,将现场的人物、动作、话语、氛围等都写出来,才能充分体现特写的功能。
要写出现场感,需要记者在现场仔细观察,不放过有意思的细节。你捕捉到了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写出这些细节。现在有些记者在现场不大注意观察,东瞧瞧西看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这种作法是写不出现场感的。
特写,特写,就是独特的专门写作,因而内容一定要集中。你看,《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这篇特写,只写了拜登总统让习主席看手机的故事,不枝不蔓,内容集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大家知道,特写这种体裁是截取事物发展的某一场景、择一角度而写。这种写法要对客体(人和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力求给读者以清晰、深刻印象。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不能内容过多,而是要相对集中进行细部刻画。人物的举手投足、表情变化、说话神态等,都要深度刻画。
也许有人会问,写特写需要有背景介绍吗?当然需要。特写所写的场景,是事物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片段。当我们写这个片段的时候,介绍一下这个片段“前后左右”的关系很有必要。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背景介绍不能长,行文时不能多费笔墨。在这里简洁是最重要的,一笔或几笔写一下就可以了,如上面所说的这篇特写开文所写;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午,美国旧金山郊外得斐洛里庄园,习主席结束同美国总统拜登得晤谈,出席拜登总统举行的宴会。
一是篇幅短小。特写的文字不能多,一般是千字以内,最好六七百字为宜。如果超过了这个尺度,那就违背了特写的要求。
二是文字简洁。无论是介绍背景还是描述现场,抑或是人物表情、对话和动作,行文时一定要注意运用简洁的文字。能一句话写清楚的,绝不用两句话。
小结语:上面我们介绍了特写体裁的3个基本特点:现场感强,内容集中,短小精悍。这3个特点规范了特写体裁写作,也就是说,要写特写只有做到这3点,才算是特写。
有些年轻记者容易把特写与通讯特别是小通讯混淆,以为小通讯就是特写。其实,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特写重现场描述,而小通讯则可以回味记述、抒情和议论等。写特写切不可向小通讯“滑行”。
在新闻报道中的诸多手段中,特写是“重武器”也是“轻武器”。它以内容集中、报道迅速为特点,为媒体增添光彩。作为记者当很好掌握这一武器,把自己的报道搞得更精彩。